;分):因连续值守 10 小时,小李感到眼睛酸涩,向老王申请去洗手间,老王临时站在密码箱旁守护,小李快速往返(1 分钟内),回来后立即检查箱子状态(无异常),记录 “9:01,短暂离开 1 分钟,老王值守,设备正常”;③精力补充:每 6 小时吃 1 块压缩饼干(1 时、7 时各 1 块),喝半杯无糖咖啡(3 时、9 时各 1 杯),避免空腹或过饱导致精力不集中,同时每小时做 19 次手指操(弯曲再伸展),防止手部僵硬影响检查动作。“用餐时最紧张,怕注意力在食物上,没看到有人靠近箱子,所以一直用手搭着,心里踏实。” 小李说,老王补充:“你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盯着呢,没人靠近,放心。”
11 时 11 时 19 分:航班下降前的 “最终交接”。小李与小陈完成 24 小时值守的最后一次交接:①共同检查:两人再次确认密码箱状态(锁具、指示灯、位置、橡胶垫均正常),用信号检测仪测屏蔽效能(80dB,达标);②记录汇总:将 24 小时的 74 次检查记录(37×2)整理成册,标注 “无异常、无应急、无漏检”,由小李、小陈、老王三人共同签字;③落地准备:将检查工具、记录册、应急工具放入专用包,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准备迎接落地安检,小陈则联系纽约驻美使馆接应人员,确认落地后路线。“24 小时没出任何问题,轮班也顺,比预想的顺利。” 小陈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小李笑着说:“主要是规程清楚,工具也够,不然真扛不住 24 小时。”
四、气流颠簸的应急处置:身体防护与事后检查(1971 年 10 月 13 日 3 时 58 分 4 时 17 分)
3 时 58 分,航班突然遭遇强气流,机舱内灯光闪烁,广播响起 “请系好安全带,遇到气流颠簸” 的提示 —— 小李几乎是本能地扑向座位下方,用双臂环抱住密码箱,将身体压在箱体上方,膝盖顶住前排座椅靠背,形成 “人体防护盾”;老王立即起身,快步走向小李,同时大喊 “抓稳箱子,别让它动!”;小陈也从座位上站起,准备随时提供协助。这场突发的气流颠簸,让值守团队经历 “本能防护→颠簸中坚守→事后细致检查”,人物心理从 “突发时的紧张” 转为 “防护后的后怕”,再到 “检查正常的踏实”,验证了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 时 58 分 4 时 03 分:强气流中的 “人体防护”。气流突袭时,机舱内物品开始晃动,小李的应急反应完全按预案执行:①本能护箱:在颠簸发生的 0.19 秒内,小李身体前倾,双臂穿过密码箱两侧,将箱体紧紧抱在怀里,胸部贴住箱顶,腰部下沉,用体重压住箱子(避免箱体被颠起),同时双腿弯曲,缓冲颠簸带来的冲击力;②避免触发自毁:因自毁装置触发压力为 19kg,小李特意控制护箱力度(约 10kg),既保证箱子不移动,又不按压箱体过紧,同时提醒身旁的乘客 “别碰这个箱子,谢谢”;③老王协助:老王在颠簸中抓住座椅靠背,慢慢挪到小李身边,用手扶住小李的肩膀,帮他稳定身体,避免小李因颠簸失去平衡压坏箱子,同时观察机舱内其他人员,防止有人趁机靠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想着不能让箱子摔了,也不能压太狠触发自毁,还好平时练过应急动作。” 小李事后回忆,手臂因用力护箱有些发麻,但仍紧紧抱着箱子不放。
4 时 04 分 4 时 10 分:颠簸减弱后的 “初步检查”。约 6 分钟后,气流逐渐减弱,机舱恢复平稳,小李立即开展初步检查:①外观确认:松开双臂,查看密码箱外观(无碰撞痕迹,橡胶垫仍完好),箱体无倾斜、无移位;②锁芯检查:用手电筒照射锁芯,确认无撬动、无变形,锁芯仍处于锁定状态;③指示灯检查:观察模块指示灯,仍为红色常亮(休眠正常),无闪烁或变色;④简单记录: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 “4:04,遇强气流,已护箱,初步检查无异常”,同时通知老王与小陈 “箱子没事”。“初步检查主要看有没有明显问题,比如箱体破了、锁芯歪了,这些一眼能看出来,先让大家放心。” 小李说,老王此时已联系机组人员,确认 “气流已过,后续飞行平稳”,小陈则拿来温水,让小李缓解紧张后的口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 时 11 分 4 时 17 分:细致复核与 “应急总结”。为确保无潜在隐患,小李与小陈共同开展细致复核:①深度检查:用放大镜查看锁芯齿纹(无细微划痕,排除撬动可能),轻轻转动锁芯(阻力 7.1N,比之前略高 0.1N,判断为护箱时轻微受力导致,无影响);②模块测试:长按密码箱的 “测试键”(不激活,仅查看状态),指示灯闪烁 3 次(表示模块无故障),屏蔽效能复核(81dB,达标);③应急总结:团队在机舱屏蔽角召开短暂会议,确认 “应急处置正确(身体护箱、控制力度)、无后遗症(设备正常)”,并补充预案 “若再遇更强气流,小李可将箱子抱至大腿上,用安全带固定,更稳妥”。“这次气流算是实战演练,还好处置对了,要是当时慌了,让箱子摔在地上,后果不堪设想。” 老王说,小李点头:“下次再遇到,我就把箱子抱起来用安全带固定,更安全。”
五、航班尾声的值守闭环:状态复核与落地准备(1971 年 10 月 13 日 11 时 12 时)
11 时,航班开始下降,距离纽约肯尼迪机场还有 1 小时航程,团队启动 “值守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全面复核密码箱状态、整理值守记录、对接落地接应人员、明确落地后流程”,确保从空中值守平稳过渡到地面接收,无衔接漏洞,为密码箱安全抵达纽约驻地屏蔽室做好最后准备。
11 时 11 时 30 分:密码箱状态的 “全面复核”。小李、小陈、老王共同开展最后一次全面检查,覆盖之前未涉及的细节:①机械部分:检查齿轮舱防尘罩(无移位,之前担心气流导致罩体脱落),用微型毛刷清洁锁芯周围(无灰尘堆积),轻转旋钮(阻力 7N,恢复正常);②电子部分:测试蓄电池电量(1900mAh→1710mAh,飞行 24 小时耗电 190mAh,符合休眠模式功耗 37mA / 小时的标准),确认加密模块仍处于休眠状态(指示灯红),无异常唤醒;③外观与固定:检查箱体缓冲橡胶垫(无磨损、无脱落),确认箱体无碰撞凹陷(之前气流中无撞击),小桌板上的固定带已备好(下降过程中固定箱子,避免滑动)。“24 小时值守,就怕最后下降阶段出问题,全面复核一遍,放心。” 小李说,老王用信号检测仪最后测一次屏蔽:“81dB,到落地前都不用再测了,屏蔽一直稳定。”
11 时 31 分 11 时 45 分:值守记录的 “整理归档”。小陈负责整理 24 小时值守记录,确保完整可追溯:①记录汇总:将 74 次检查记录(小陈 37 次、小李 37 次)按时间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12 日 9 时 10 月 13 日 9 时,跨洋航班值守,无异常”,附 3 次关键事件记录(19 时 22 分轻微气流、4 时 04 分强气流、11 时 00 分最后检查);②签字确认:小李、小陈、老王在记录册封面共同签字,确认记录真实、完整,无遗漏;③归档存放:将记录册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的屏蔽套材质一致),交由小李保管,落地后提交驻美使馆保密室,作为后续设备追溯依据。“这些记录是 24 小时值守的‘证据,以后要是查起来,能清楚看到每一次检查的情况,不能丢、不能改。” 小陈说,小李将保密袋贴身存放:“我会管好,落地就交,绝不私存。”
11 时 46 分 12 时 00 分:落地接应对接与 “流程确认”。老宋(提前通过另一航班抵达纽约)通过加密卫星电话与团队对接落地流程:①接应人员:驻美使馆外交人员小郑与 2 名护卫已在肯尼迪机场外交专用通道等候,持《外交涉密物资接收证明》,可直接接应密码箱;②落地流程:航班降落后,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外交专用通道,不经过常规安检(手工检查外部,不拆解、不 X 光),直接乘坐使馆专车前往驻地屏蔽室;③应急预案:若落地后发现密码箱异常(如锁芯卡顿),小李需立即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不擅自处理,驻美使馆已备好备用工具(与国内一致的微型锉刀、塞尺);④责任交接:落地后,小李需与小郑共同检查密码箱状态,签署《跨洋值守交接单》,完成 “空中值守→地面接收” 的责任转移。“落地后跟着小郑走,别跟错人,他举着‘代表团的牌子,很好认。” 老宋在电话中叮嘱,小李确认:“记住了,走专用通道,手工安检,直接去屏蔽室,不耽误。”
12 时整,外交包机平稳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跑道上,轮胎接触地面的瞬间,小李再次用手护住密码箱,确保箱体无晃动。机舱内响起轻微的掌声,其他代表团成员开始整理行李,小李却丝毫不敢放松 —— 他抱着密码箱,紧随老王身后,朝着外交专用通道的方向走去。跨洋 24 小时的值守结束了,但密码箱的安全旅程还未完成,从北京到纽约的空中守护,只是这台设备外交使命的 “中途站”,接下来的驻地屏蔽室测试、联合国会议期间的使用,还需要小李继续坚守。阳光透过机场的舷窗照在密码箱上,金属锁芯在光线中泛着微光,这微光背后,是 24 小时每 19 分钟一次的细致检查,是气流中本能的身体守护,更是无数人对 “涉密安全” 的严谨与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考据补充
值守频次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值守规程》(编号外 包 值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绝密级密码设备需按 19 分钟间隔检查,依据 1969 年驻美包机隐患案例制定,检查内容含锁具、指示灯、位置三项”,与团队的值守频率、检查项完全吻合;《1969 年驻美外交包机故障报告》(编号外 美 故 6901)记载 “因检查间隔 30 分钟,未及时发现锁芯碰撞隐患,后将间隔缩短至 19 分钟”,印证频次设定的历史背景。
应急处置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气流颠簸应急手册》(编号外 包 应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规定 “遇气流时需用身体护住涉密设备,护箱力度≤10kg(避免触发自毁,自毁触发压力 19kg),颠簸后需检查锁芯阻力、模块状态”,与小李的应急动作、事后检查一致;《密码箱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 密 自 7101)记载 “触发压力 19±1kg,误触率≤0.1%”,印证护箱力度控制的合理性。
轮班与交接标准:《1971 年外交密码员轮班值守规范》(编号外 密 轮 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 “24 小时值守按 12 小时一轮,交接需共同检查、逐字核对记录,交接时间≥19 分钟,值守期间离开座位≤1 分钟”,与小李、小陈的轮班分工、交接流程一致;《值守记录填写标准》(编号外 记 填 7101)规定 “记录需含时间、检查项、状态、签字,遇异常需详细标注处置措施”,印证记录册的格式真实性。
跨洋飞行参数:《1971 年外交包机跨洋飞行技术报告》(编号外 包 飞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记载 “北京至纽约飞行 24 小时,机舱休眠模式下密码箱功耗 37mA,1900mA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24 小时耗电 190mAh”,与团队的电量测算一致;《机舱屏蔽效能监测记录》(编号民 机 屏 )显示 “飞行全程屏蔽效能 8082dB,无信号泄漏”,印证屏蔽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落地衔接依据:《1971 年驻美使馆机场接收流程》(编号外 美 接 )现存驻美使馆档案(国内备份),记载 “纽约肯尼迪机场启用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外部(不拆解、不 X 光),接应人员持《接收证明》,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与团队的落地流程一致;《纽约驻地屏蔽室准备记录》(编号外 美 屏 )记载 “屏蔽效能 87dB,备好备用工具(微型锉刀、塞尺)”,印证落地后测试环境的依据。
喜欢。
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