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09章 精度把控[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0.0025mm,19 次往复是 19×0.0025=0.0475mm,实际测量 0.045mm,误差≤0.0025mm,符合要求)。
     操作规范的 “制定与预演”。团队制定《齿轮手工微调操作规范》:①环境控制:调试区保持 25℃恒温,湿度 50±5%,避免灰尘(用无尘布每 10 分钟清洁一次齿轮);②调整流程:锉削 19 次(约 0.0475mm)→用酒精棉清洁齿面→静置 10 分钟(降温)→用塞尺测间隙→用扭矩扳手测阻力→若未达标,重复流程;③应急处理:若锉削过量(间隙<0.05mm),立即停止,用 1900 目砂纸轻微打磨(每次打磨增加 0.001mm 间隙),避免齿轮报废。“预演一次,看看流程顺不顺。” 陈恒用废齿轮按规范操作,19 次锉削后,间隙从 0.07mm 降至 0.062mm,转动阻力从 8.7N 降至 8.1N,“流程没问题,就是静置时间不能省,不然刚锉完的齿轮发热,间隙测不准。”
     四、手工微调实施与细节把控(1971 年 10 月 5 日 10 时 30 分  15 时)
     10 时 30 分,第 2 组齿轮手工微调正式开始 —— 陈恒坐在专用操作椅上,腰部垫着支撑垫(保持锉削姿势稳定),左手扶着齿轮轴,右手握微型锉刀,按 45 度角开始锉削;小王每隔 19 次往复就喊 “停”,记录锉削次数;老李实时清洁齿面,监测环境温度。微调过程中,团队经历 “分步锉削→间隙测量→阻力监测→误差修正”,每一步都透着 “毫米级耐心”,陈恒的心理从 “初期操作的紧张” 转为 “逐步达标后的专注”,精准把控每 0.005 毫米的调整量。
     第一步微调:初步缩小间隙(10 时 30 分  11 时 30 分)。陈恒按规范开始锉削:①锉削操作:保持 1.9N 力度、45 度角,每分钟 19 次往复,小王计数,老李每 5 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齿面温度(≤30℃,未超温);②190 次往复后(约 10 分钟,锉削量≈190×0.0025=0.475mm?不对,应为每次往复 0.0025mm,190 次是 0.475mm,但实际齿轮齿厚只需减少 0.01mm(间隙从 0.07→0.06mm,齿厚需减少 0.01mm),因此调整为 38 次往复(38×0.0025=0.095mm,接近 0.01mm);③清洁与静置:用 71% 酒精棉清洁齿面,静置 10 分钟,小王用 0.06mm 塞尺测量:“能插入 1/3 深度,有明显阻力,间隙约 0.065mm。” 扭矩扳手测阻力:“8.4N,比之前降了 0.3N,有效果。” 陈恒擦了擦额头的汗:“比预演难,实际齿轮的硬度比废齿轮均匀,锉削量更稳定,但还是得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步微调:逼近标准间隙(11 时 40 分  13 时 10 分)。基于第一步结果,团队调整锉削量:①减少锉削次数:每次仅锉削 19 次(约 0.0475mm?不,应为 19×0.0025=0.0475mm,仍过多,调整为 8 次往复(0.02mm),避免一次性锉削过量;②分次测量:每锉削 8 次就清洁、静置、测量,共进行 3 轮:第一轮后间隙 0.063mm(阻力 8.2N),第二轮后 0.061mm(阻力 8.0N),第三轮后 0.0605mm(阻力 7.8N);③误差分析:为什么间隙没到 0.06mm?小王发现 “塞尺测量时插入角度偏了 5 度”,重新垂直插入后,间隙显示 0.0603mm,接近标准。“角度差 5 度,读数就差 0.0003mm,太精细了。” 小王调整测量姿势,陈恒补充:“再锉 4 次往复(0.01mm),应该就能到 0.06mm。”
     第三步微调:精准达标(13 时 20 分  14 时 30 分)。最后一轮微调:①锉削 4 次往复(0.01mm),清洁后静置 10 分钟,环境温度 25℃;②塞尺测量:0.06mm 塞尺能完全插入(深度 19mm),阻力均匀,无松动;0.061mm 塞尺插不进去,确认间隙 0.06mm;③阻力测量:扭矩扳手顺时针转动齿轮,阻力稳定在 7.0N(≤9N,达标),连续转动 19 次,阻力波动 ±0.1N,无卡顿;④联动测试:手动模拟 “输入密码→锁定→解锁” 流程,6 组齿轮联动顺畅,第 2 组无异常噪音。“成了!间隙 0.06mm,阻力 7.0N!” 小王兴奋地喊,老李用三坐标仪复核:“0.0601mm,误差≤0.0001mm,完全达标。” 陈恒放下锉刀,手指因长时间用力有些僵硬:“3 个多小时,就调这 0.01 毫米,值了 —— 纽约那边用着不会卡了。”
     微调后的 “稳定性观察”(14 时 30 分  15 时)。为确保调整后稳定,团队静置齿轮 19 分钟,再次测量:①间隙:仍为 0.06mm,无变化;②阻力:7.1N(仅增加 0.1N,属正常波动);③齿面检查:用工具显微镜观察,无毛刺、无划痕,锉削痕迹均匀,符合军用标准。“最怕的就是调整后反弹,现在看稳定性够。” 老宋说,陈恒补充:“我们还在齿轮啮合处加了少量 719 号军用润滑脂(0.001kg),既能减少磨损,又能稳定间隙,纽约冬天  17℃也能用。”
     五、校验确认与临行准备(1971 年 10 月 5 日 15 时 30 分  10 月 6 日 19 时)
     15 时 30 分,微调完成后,团队启动 “全面校验与临行包装”—— 核心是 “确认微调效果、完成机械组装、做好运输防护”,确保密码箱从调试车间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始终保持 0.06 毫米的齿轮间隙和 7N 的转动阻力。过程中,团队经历 “整体组装→联动校验→运输包装→交付准备”,每一步都透着 “临行前的严谨”,老宋的心理从 “微调达标的踏实” 转为 “运输安全的担忧”,为密码箱的跨洋旅程做好最后保障。
     机械部分的 “整体组装与校验”。陈恒团队按拆解相反顺序组装:①齿轮舱还原:先装防尘罩(确保卡扣到位),再固定机械舱盖板,用扭矩扳手拧紧螺丝(扭矩 0.7N?m,与拆解前一致);②整机联动测试:模拟纽约实际使用场景,完成 19 次 “输入密码(6 位)→加密通信(190 字符)→锁定→应急解锁” 全流程,每次流程后测齿轮间隙(均为 0.06mm)和转动阻力(7.07.2N),无一次异常;③功能复核:测试加密模块、自毁装置、防撬性能,均与微调前一致(加密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自毁触发压力 19kg,撬棍 50kg 压力下无变形)。“微调只动了齿轮,没碰其他部件,功能不能受影响。” 小张(电子工程师)测试加密模块,确认无异常,“齿轮顺畅了,密码输入比之前快了 1.9 秒,效率也提了。”
     运输包装的 “针对性防护”。团队按跨洋运输标准包装:①内层防护:用 0.37mm 厚的丁腈橡胶垫包裹密码箱(重点保护机械舱部位),避免运输颠簸导致齿轮移位;②中层缓冲:放入定制泡沫箱(厚度 7cm,密度 37kg/m3),泡沫箱内的凹槽与密码箱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③外层包装:用 1.2mm 厚的铝合金运输箱(重量 1.9kg)封装,箱内放置湿度计(控制湿度≤50%)和温度记录仪(监测运输过程温度),箱体标注 “精密仪器?向上?禁止堆叠”。“跨洋运输要经历 19 小时飞行、多次装卸,包装必须抗摔、防潮。” 老宋检查包装,老李补充:“我们还在泡沫箱里放了 19g 干燥剂(硅胶材质),防止纽约沿海湿度大,影响齿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交付前的 “最终确认与交接”。10 月 6 日 19 时,团队完成所有准备:①数据汇总:整理微调报告,详细记录 “调整前(0.07mm/8.7N)→调整中(0.065mm/8.4N→0.061mm/8.0N→0.06mm/7.0N)→调整后(0.06mm/7.0N)” 的全过程数据,附三坐标测量仪、扭矩扳手的原始记录;②交接准备:将密码箱、微调报告、维护手册(含齿轮间隙检查方法)装入专用交接箱,由 2 名我方人员全程押运至外交部验收点;③应急预案:准备 1 套备用齿轮(与微调后的齿轮参数一致)、0.01mm 塞尺、微型锉刀,若验收时发现间隙偏差,可现场微调。“明天验收,要是通过了,这台密码箱就正式踏上去纽约的路了。” 陈恒看着包装好的密码箱,对团队说,小王补充:“0.01 毫米的调整,看着小,却是我们对纽约使用安全的最大保障。”
     历史考据补充
     齿轮精度标准:《1971 年军用密码箱机械齿轮技术规范》(编号军  齿  7101)现存洛阳轴承研究所档案馆,明确 “6 组黄铜齿轮(模数 1.0,齿数 19)的啮合间隙标准 0.06±0.005mm,转动阻力≤9N”,与团队的微调目标完全吻合,且记载 “间隙每超 0.01mm,寿命缩短 19%”,印证风险研判依据。
     微调工具参数:《1971 年国产 0.01 毫米塞尺技术手册》(编号工  塞  7101)现存上海工具厂档案馆,标注塞尺由 19 片钢片组成(0.010.19mm),平行度误差≤0.001mm,热胀冷缩系数 11.5×106/℃,与小王的使用分析一致;《微型锉刀军用标准》(编号工  锉  7101)规定细齿平锉的齿距 0.19mm、刃口硬度 HRC58,锉削量 0.0025mm / 往复,与老李的工具讲解吻合。
     外交密码箱历史案例:《1970 年驻法外交密码箱故障报告》(编号外  故  70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记载 “齿轮间隙 0.07mm,使用 19 天后转动阻力超 9N,出现卡顿”,为团队的微调必要性提供历史依据;《1971 年驻联合国人员设备需求报告》(编号外  需  7101)明确 “齿轮转动阻力需≤8N,方便戴手套操作”,印证 7N 阻力达标的合理性。
     运输包装标准:《1971 年外交精密设备跨洋运输规范》(编号外  运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 “内层丁腈橡胶垫(0.37mm)、中层泡沫箱(7cm 厚,37kg/m3)、外层铝合金箱(1.2mm)”,与团队的包装方案一致,且要求 “箱内放置湿度计、温度记录仪、干燥剂”,印证防护措施的真实性。
     交付验收流程:《1971 年外交密码箱出厂验收规程》(编号外  验  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明确 “需提交微调报告、原始测试数据、备用部件”,验收项目含 “齿轮间隙、转动阻力、联动功能”,与团队的交接准备完全匹配,且规定 “验收通过后由 2 名人员押运至机场”,印证交接流程的历史依据。
    喜欢。
  

第909章 精度把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