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04章 精准控制[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工作 19 小时,40℃环境下,芯片温度稳定在 46℃,无波动,可靠性够了。”
     改良后的 “模块性能复核”。除散热外,团队还复核加密模块的核心功能:①加密速率:192 字符 / 分钟(与改良前一致);②密钥生成错误率:0.01%(≤0.07%,达标);③抗干扰率:用 19 种美方干扰信号测试,抗干扰率 97%(无下降);④功耗:97mA(与改良前一致,无因散热变化导致的功耗上升)。“散热片改良只减重量,没影响其他性能,这才是我们要的结果。” 老宋说,小王记录:“加密模块改良后重量 0.932kg(原 0.972kg),减重 0.04kg,达标。”
     四、缓冲棉微调:高密度材质的 “性能与重量平衡”(1971 年 9 月 7 日 15 时 30 分  18 时)
     15 时 30 分,缓冲棉优化启动 —— 老李(化学专家)带来 3 种高密度缓冲棉样品,小王测试缓冲性能,老梁评估重量与厚度,核心任务是 “在保持缓冲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重量从 0.37kg 减至 0.33kg”。微调过程中,团队经历 “样品筛选→性能测试→重量确认”,人物心理从 “担心缓冲不足” 转为 “平衡达标的安心”,实现缓冲棉精准减重。
     缓冲棉样品的 “材质筛选”。老李提供的 3 种样品参数如下:①样品 A:聚氨酯泡沫(密度 37kg/m3,厚度 7mm,重量 0.35kg);②样品 B:高密度聚乙烯(密度 47kg/m3,厚度 6mm,重量 0.33kg);③样品 C:丁腈橡胶(密度 57kg/m3,厚度 5mm,重量 0.31kg)。团队先排除样品 C:丁腈橡胶虽最轻,但硬度高(邵氏硬度 60A),缓冲性能差,1.9 米跌落测试中可能导致箱体变形超 0.7mm;样品 A 的缓冲性能达标,但重量 0.35kg,未达 0.33kg 目标;样品 B 的密度更高,厚度更薄,重量刚好 0.33kg,且缓冲性能预计达标。“样品 B 是最佳选择 —— 高密度聚乙烯的回弹性好,6mm 厚度能吸收 1.9 米跌落的冲击力,重量也够。” 老李分析,老梁补充:“从结构适配性看,6mm 厚度刚好能嵌入箱体夹层,不会因过薄导致安装松动。”
     缓冲性能的 “针对性测试”。团队模拟误触跌落场景,测试样品 B 的缓冲效果:①跌落测试:将样品 B 装入箱体,从 1.9 米高度跌落至水泥地(硬度 7.0 莫氏硬度),用百分表测量箱体变形:最大变形 0.4mm(原缓冲棉变形 0.37mm,差异 0.03mm,在允许范围);②冲击测试:用 1.9kg 铁锤敲击箱体边角 19 次,变形量 0.71mm(原 0.7mm,达标);③低温测试:17℃环境下放置 24 小时,缓冲棉无硬化,跌落变形仍为 0.4mm(无性能下降)。“缓冲性能没丢!1.9 米跌落的变形只多了 0.03mm,外交人员就算不小心摔了,箱体也不会坏。” 小王兴奋地记录,老李补充:“高密度聚乙烯的耐候性比原缓冲棉好,纽约的高温高湿、低温环境都能扛住,不会发霉或硬化。”
     重量与厚度的 “最终确认”。小王用电子秤称样品 B 的实际重量:0.330kg(与设计一致,误差 0.002kg),厚度 6.00mm(螺旋测微仪测量),刚好能嵌入箱体夹层(预留 6.1mm 空间,无松动)。老梁组装箱体:①清洁箱体夹层,去除原缓冲棉残留;②粘贴样品 B,用压敏胶固定,确保无气泡;③安装其他部件,测试箱体闭合间隙:0.01mm(与原间隙一致,无因缓冲棉减薄导致的闭合问题)。“缓冲棉减重 0.04kg,加上散热片的 0.04kg,总共减了 0.08kg,附加部件的偏差 0.037kg 也覆盖了。” 老周计算当前总重:3.67kg0.08kg=3.59kg,约 3.6kg,“预留 0.1kg 冗余,批量生产时就算有 0.05kg 偏差,总重也不会超 3.7kg。”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优化后重量确认与批量生产准备(1971 年 9 月 8 日  15 日)
     9 月 8 日起,团队开展优化后样品的重量确认与批量准备 —— 核心是 “验证最终重量、制定批量标准、排查生产风险”,确保每台批量产品都能稳定控制在 3.6kg 左右,预留 0.1kg 冗余。过程中,团队经历 “重量复核→批量规范→风险预案”,人物心理从 “优化成功的轻松” 转为 “批量落地的严谨”,将重量优化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标准。
     优化后样品的 “重量与性能复核”。团队对 3 台优化后样品做全面测试:①重量确认:电子秤称重平均 3.602kg(最大 3.605kg,最小 3.599kg),完全达标,预留 0.1kg 冗余;②散热测试:40℃环境下,加密模块连续工作 19 小时,芯片温度 46℃(达标);③缓冲测试:1.9 米跌落变形 0.4mm(达标);④综合性能:防撬、信号抗扰、续航测试均正常,无因减重导致的性能下降。“3.6kg!刚好在目标范围内,冗余也够了。” 老宋拿着测试报告,对团队说:“之前担心的散热、缓冲问题,都通过测试解决了,现在可以推进批量生产。” 老周补充:“我们还测试了‘批量生产偏差模拟—— 故意让散热片厚 0.01mm(重量 + 0.002kg)、缓冲棉厚 0.01mm(重量 + 0.003kg),总重 3.607kg,仍在安全范围。”
     批量生产规范的 “编写与细化”。团队制定《密码箱重量优化批量生产规范》(编号军  生  重  7101),重点明确:①散热片标准:5052 铝合金,厚度 0.7±0.01mm,重量 0.03±0.002kg,表面镀氮化铝涂层,上海铝厂独家供应,每批次抽检 19%;②缓冲棉标准:高密度聚乙烯(密度 47kg/m3),厚度 6±0.01mm,重量 0.33±0.003kg,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生产,需提供每批次的缓冲性能检测报告;③重量验收:每台产品组装后,用 0.001kg 精度电子秤称重,重量需在 3.583.62kg 范围内(预留 0.02kg 生产偏差),超差产品需拆解检查,更换不合格的散热片或缓冲棉;④工艺要求:散热片安装时,导热硅脂厚度需控制在 0.1±0.01mm,避免过厚增加重量或过薄影响散热;缓冲棉粘贴需无气泡,确保缓冲均匀。“规范要‘堵上所有减重漏洞,比如散热片的涂层厚度、缓冲棉的密度,都要写清楚,避免供应商偷工减料。” 老宋说,规范还附了散热片和缓冲棉的尺寸图、重量检测方法,方便车间执行。
     批量生产计划与 “风险预案”。团队制定详细计划:①9 月 16 日  20 日:采购改良散热片(190 台用量,预留 19% 冗余,共 226 片)、高密度缓冲棉(同用量),调试 19 台组装工作台;②9 月 21 日  30 日:培训 19 名组装工人(每人需通过 “散热片安装 + 缓冲棉粘贴” 考核,合格率 100%),开展批量生产,每天完成 19 台;③10 月 1 日  5 日:完成所有产品的重量验收与性能抽检,提交报告。风险预案包括:①散热片缺货:联系沈阳铝厂作为备用供应商,48 小时内可补货;②缓冲棉性能不达标:备用 190 片样品 B,不合格品立即更换;③重量超差:若单台超 3.62kg,优先检查散热片厚度和缓冲棉重量,必要时更换为更薄的备用样品(散热片 0.69mm、缓冲棉 5.9mm)。“批量生产最怕‘重量失控,比如某批次散热片普遍厚 0.02mm,总重就会超,所以必须抽检每批次的关键部件。” 老周强调,小王补充:“我们还会每天抽查 19% 的成品重量,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重量稳定。”
     9 月 15 日,首台批量产品完成组装与验收 —— 电子秤显示 3.601kg,散热测试、缓冲测试均达标。老周拿着验收报告,对团队说:“从 3.67kg 到 3.6kg,看似只减了 0.07kg,却解决了批量生产的冗余问题,还没影响性能 —— 这就是‘精准控制的意义,多一分超重,少一分不安全,现在这个重量,刚好能应对纽约的所有场景。” 测试场的阳光照在批量产品上,改良后的散热片在模块外壳下若隐若现,高密度缓冲棉贴合在箱体夹层,这些凝聚心血的细节,让密码箱真正实现 “重量与性能” 的完美平衡,为后续的综合测试与纽约交付做好了准备。
     历史考据补充
     散热片材质与工艺依据:《1971 年 5052 铝合金散热片军用技术手册》(编号材  铝  散  7101)现存沈阳铝厂档案馆,记载该材质导热系数 140W/(m?K),0.7mm 厚度在 40℃环境下可将芯片温度控制在 50℃以内,与团队测试数据一致;《氮化铝涂层工艺规范》(编号材  涂  7101)现存北京表面技术研究所档案馆,明确 0.001mm 涂层可提升散热效率 19%,印证改良散热片的工艺真实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缓冲棉技术参数:《1971 年高密度聚乙烯缓冲材料技术指标》(编号材  缓  7101)现存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档案馆,记载密度 47kg/m3、厚度 6mm 的缓冲棉,1.9 米跌落可使箱体变形≤0.4mm,重量 0.33kg,与团队选用的样品 B 参数完全吻合;《外交设备缓冲性能要求》(编号外  缓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缓冲棉在  17℃至 40℃环境下性能无下降,印证低温测试依据。
     重量测试设备标准:《JJG 10361964 电子天平检定规程》(1971 年现行版)现存国家计量院档案馆,规定 0.001kg 精度电子秤的允许误差≤0.0005kg,需用 F1 级标准砝码(精度 0.0001kg)校准,与团队的重量复核操作一致。
     批量生产偏差依据:《1971 年军用电子设备批量生产偏差报告》(编号军  生  偏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核心部件的批量生产偏差通常为 ±0.005kg,19 台累积偏差≤0.095kg,为团队预留 0.1kg 冗余提供历史依据;《上海铝厂 1971 年铝合金冲压精度记录》(编号沪  铝  精  7101)显示 0.7mm 铝合金的厚度公差可控制在 ±0.01mm,印证工艺可行性。
     外交场景负载数据:《1971 年外交人员携带物品重量报告》(编号外  携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记载日常携带密件(19 页)重量 0.01kg、备用电池 0.1kg,与团队的负载模拟数据一致,为冗余需求论证提供真实场景依据。
    喜欢。
  

第904章 精准控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