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90章 漏洞排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次错误组合(含重复组合、无效组合),弹簧压缩 1 次,累计 3 次后,弹簧推动 “锁死销” 插入齿轮轴孔,齿轮自动锁死,需专用钥匙(双人密钥控制)顺时针转动 19 度才能解锁;③联动优化:锁死时同步触发 “机械报警”(齿轮轴转动阻力增大,提示操作人员),且锁死后齿轮无法调节,避免美方继续尝试。老郑画了草图:“这个方案一举两得,既解决重复问题,又新增‘错误 3 次锁死,把防破解机制从 18 种补到 19 种,之前军用密码锁用这招,把美方破解时间从 60 小时延长到 75 小时。”
     老周的 “决策与平衡”。老周对比两种方案:①安全性:修正方案仅恢复组合唯一性,锁死方案新增主动防护,后者更优;②效率:修正方案 19 小时,锁死方案需制作错位齿与记忆弹簧(约 22 小时),但可连夜加班,不延误模拟;③稳定性:修正方案依赖加工精度,锁死方案为 “加法设计”,不改动原有齿轮结构,稳定性更高。“密码箱的防破解不能‘刚好达标,要‘远超预期—— 老郑的方案既补了漏洞,又升了级,就这么定。” 老周拍板,同时安排分工:①老郑连夜画错位齿与记忆弹簧的加工图纸;②小王联系上海精密仪器厂,加急制作零件(要求 5 月 16 日 6 时前送达);③老周编写锁死机制的操作规范,明确解锁流程与密钥管理。小王点头:“老郑师傅的方案确实更周全,我之前只想着赶紧修复,没考虑长期安全。” 博弈结束,团队立即投入零件加工与方案落地,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亮。
     四、人工破解模拟:19 人 73 小时的 “达标验证”(1971 年 5 月 16 日 8 时  5 月 19 日 7 时)
     5 月 16 日 8 时,错位齿与锁死机制安装完成,组合测试确认 19 组重复组合消除(累计有效组合 种),随后启动人工破解模拟 —— 安排 19 名技术人员(模拟美方破解团队),使用美方常用的 19 种工具(撬棍、扭力扳手、组合尝试仪),在无任何密码信息的情况下暴力破解,记录平均耗时。模拟持续 73 小时,最终平均破解耗时 73 小时,达标 72 小时要求,团队心理从 “模拟前的紧张” 转为 “验证成功的踏实”,组合逻辑与防破解机制的有效性得到实战验证。
     模拟场景的 “实战还原”。团队按纽约外交场景还原破解环境:①设备:使用加装优化后组合逻辑的密码箱样机,外观与实际交付版本一致(深灰色哑光漆,无标识);②工具:提供美方 1970 年常用的破解工具(19 英寸撬棍、37 吨液压剪、机械组合尝试仪),禁止使用电子破解设备(模拟美方无法获取密码箱电子信号的场景);③规则:19 名技术人员分 3 组(每组 67 人),轮班破解,记录每组从开始尝试到成功解锁的时间,允许触发锁死机制(解锁后可继续尝试),但禁止破坏箱体(模拟美方希望获取完整密钥的需求)。老周对技术人员说:“你们要像美方一样,从 0 开始尝试,不要手下留情 —— 只有测出真实耗时,才能确保密码箱在纽约安全。” 技术人员小李(曾参与军用密码破解测试)点头:“放心,我们会按最极端的暴力方式来,绝不放水。”
     破解过程的 “关键节点”。模拟持续 73 小时,出现多个关键节点:①019 小时:3 组技术人员均采用 “按档位顺序尝试”,第 1 组触发 2 次锁死(每次解锁耗时 19 分钟),累计尝试 1900 组组合,未成功;②2037 小时:第 2 组改变策略,通过 “观察齿轮咬合痕迹” 排除无效组合,尝试效率提升 37%,但在第 3420 组时触发第 3 次锁死,解锁后因记忆弹簧疲劳,齿轮调节阻力增大,尝试速度放缓;③3855 小时:第 1 组发现 “错位齿导致的非对称咬合”,意识到重复组合已消除,调整为 “随机尝试 + 锁死规避”,但仍需逐组验证,累计尝试 3700 组;④5673 小时:第 3 组在尝试第 组时,成功触发正确组合,解锁密码箱,此时其他 18 人仍在尝试,最终 19 人全部解锁的平均耗时 73 小时,其中最快 67 小时,最慢 79 小时,均≥72 小时。小王记录数据时兴奋地说:“73 小时,刚好达标!锁死机制平均每次能拖延 19 分钟,累计为破解增加了 1.9 小时,太关键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破解反馈与 “机制优化”。模拟结束后,19 名技术人员反馈防破解机制的有效性:①错位齿:90% 的技术人员认为 “非对称咬合增加了尝试难度,无法通过咬合痕迹判断有效组合”;②锁死机制:所有技术人员均表示 “锁死导致节奏被打乱,每次解锁都要重新规划尝试顺序,耗时增加明显”;③组合多样性: 种组合远超预期,“按每分钟尝试 19 组算,不触发锁死也要 ÷(19×60)≈44 小时,加上锁死延误,72 小时根本不够”(技术人员小李反馈)。老周整理反馈:“锁死机制的效果比预期好,但可以优化解锁时间 —— 现在需要 19 分钟,太长,后续调整为 7 分钟,既保留拖延效果,又避免外交人员误触发后延误使用。” 老郑补充:“错位齿的高度可以再降 0.07 毫米,避免影响正常组合的调节顺畅度。” 这些优化建议,为后续批量生产提供了依据。
     五、后续规范制定:组合逻辑的 “安全闭环”(1971 年 5 月 19 日 8 时  10 时)
     模拟验证成功后,团队立即制定《组合逻辑安全规范》,明确组合测试、防破解机制维护、人工验证的标准流程,同时梳理 “漏洞排查清单”,为后续批量生产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规范制定过程中,团队总结此次验证的经验教训,人物心理从 “验证成功的放松” 转为 “长期安全的严谨”,形成 “测试  优化  验证  规范” 的历史闭环,确保每一台密码箱的组合逻辑都符合安全标准。
     规范的 “核心内容”。①组合测试标准:每批次密码箱需 100% 进行组合测试,累计测试 1900 组(覆盖所有齿轮档位),确保无重复组合,有效组合数偏差≤0.1%(即 ±50 组);②防破解机制维护:错位齿需每周检查 1 次磨损情况(磨损量≤0.01 毫米),记忆弹簧每 3 个月更换 1 次,避免疲劳失效;③人工验证要求:每生产 19 台密码箱,抽取 1 台进行人工破解模拟,平均耗时需≥72 小时,否则全批次返工;④漏洞排查清单:明确 “组合重复、锁死失效、档位漂移”3 类核心漏洞的排查方法,如组合重复需核对第 4 组齿轮错位齿位置,锁死失效需检查记忆弹簧压缩量。“规范要细化到每一个操作步骤,让生产和维护人员一看就懂,照着做就能保证安全。” 老周在规范上签字,每一页都附上对应的测试数据和示意图,避免歧义。
     漏洞排查清单的 “经验总结”。团队梳理此次验证的漏洞排查流程,形成 “三步排查法”:①预测试排查:测试 190 组组合,确认计数准确与档位精度;②全量测试排查:测试 种组合,重点关注第 4 组齿轮的偏差档位,确认无重复;③模拟破解排查:通过人工尝试,验证防破解机制有效性。小王补充:“还要加入‘环境适应性排查,在  20℃和 40℃环境下各测试 190 组组合,避免温度导致的组合偏差。” 老郑则在清单上标注 “关键零件供应商”:“错位齿和记忆弹簧必须从上海精密仪器厂采购,他们的加工精度能保证,之前的零件误差只有 0.007 毫米。”
     后续生产的 “质量控制”。团队还制定《批量生产质量控制计划》:①零件加工:第 4 组齿轮的错位齿加工误差≤0.005 毫米,记忆弹簧压缩量偏差≤0.1 毫米;②组装检测:每台密码箱组装后,需进行 3 次锁死机制测试(故意输入错误组合),确保触发灵敏、解锁顺畅;③出厂验收:外交部需派专员参与出厂验收,随机抽取 19 台进行组合测试与防破解验证,达标后方可交付。“质量控制不能有任何侥幸,每一台密码箱都关系到国家秘密,必须 100% 达标。” 老周的话让团队成员都意识到,规范的落地比制定更重要,后续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
     10 时 30 分,规范与计划整理完成,老周将文件归档,小王开始准备下一批齿轮的加工订单,老郑则调试组合测试装置,为批量生产做准备。实验室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密码箱样机上,齿轮转动的 “咔嗒” 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焦虑,多了几分踏实 —— 从 5 月 7 日的齿轮联动,到 5 月 19 日的组合逻辑验证,12 天的攻坚,终于为密码箱的机械安全筑起了第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下一站,该轮到电子加密模块的联调了,17 层算法能不能和机械组合配合好,还得好好测。” 老周收拾好文件,朝着电子实验室走去,组合逻辑的成功验证,为后续多模块联调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考据补充
     组合逻辑设计标准:《1971 年机械密码组合逻辑技术规范》(编号军  机  组  7102)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规定 “6 组 ×19 档” 组合数为 种,重复组合允许≤19 组,与团队测试发现的重复数量一致。
     错位齿设计依据:《军用密码锁防破解结构设计手册》(1969 年版)现存沈阳精密仪器厂档案馆,记载 “错位齿 + 记忆弹簧” 的锁死机制,错误 3 次锁死,解锁需双人密钥,与老郑的方案原理完全吻合。
     人工破解模拟数据:《1971 年外交密码箱人工破解测试报告》(编号外  测  破  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记录 19 名技术人员模拟破解,平均耗时 73 小时,最快 67 小时,最慢 79 小时,与团队验证结果一致。
     齿轮加工偏差标准:《精密黄铜齿轮加工偏差允许范围》(编号机  偏  7101)现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档案馆,规定齿槽间距偏差≤0.07 毫米,第 4 组齿轮原偏差 0.07 毫米,符合 “临界超差” 记录,与漏洞原因排查结果吻合。
     锁死机制零件参数:《记忆弹簧与错位齿技术参数表》(编号零  参  7101)现存上海精密仪器厂档案馆,记载记忆弹簧压缩量 0.37 毫米、错位齿高度 0.37 毫米,与老郑的优化方案参数相符。
    喜欢。
  

第890章 漏洞排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