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了 “单一优先” 的风险,之前的辩论,都忽略了 “物理与加密相互关联” 的事实。
美方 “多手段并用” 的策略暴露。老郑还透露,从后续监测到的美方通信分析,美方针对外交密码设备,采用 “截获信号 + 物理撬锁” 的 “双管齐下” 策略:白天通过监测站捕捉信号,晚上尝试物理接触设备。“1970 年苏联事件后,美方更重视‘物理获取密钥,因为这比破解加密算法更快捷。” 老郑展示美方 1971 年的 “情报工作手册” 片段(内部获取),其中写着 “优先通过物理手段获取目标密钥,辅助信号截获破解”。这个信息让老陈(外交官员)有些意外,他之前只关注信号截获,没想到美方会同时用物理手段;老吴(技术代表)也意识到,机械加固不仅要防撬,还要防 “密钥被提取”,之前的方案还需完善。
案例的 “心理冲击”。老郑播放了一段苏联使馆事件后,苏联调整外交通信安全的 “内部指令” 录音(经翻译),其中提到 “必须同时强化机械防撬与加密密钥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听到这段录音,老陈沉默了 —— 他之前觉得机械防撬不重要,现在意识到,苏联的教训就在眼前;老吴也低头翻看自己的机械方案,在 “密钥存储” 处画了个圈,旁边写着 “需增加防提取设计”。老周趁机说:“苏联事件告诉我们,纽约的安全环境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美方不会只用一种手段,我们也不能只防一种风险。”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之前的 “对立” 逐渐转向 “思考如何兼顾”—— 案例的冲击,让双方开始正视对方方案的合理性。
四、技术可行性评估:双重需求的 “落地测算”(1971 年 1 月 15 日 14 时 15 时 30 分)
案例警示后,会议进入 “技术可行性评估” 阶段 —— 老周组织双方团队,围绕 “能否同时满足机械防撬≥72 小时、加密抗破译≥7 天” 的双重指标,从重量、续航、操作复杂度、研发周期四个维度展开测算。测算过程中,技术数据成为 “核心语言”,之前的 “立场之争” 转化为 “问题解决”,双方共同计算参数、优化方案,逐渐找到 “兼顾双重需求” 的技术路径,测算结果的 “可行性”,为初步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重量与便携的 “平衡测算”。技术团队之前的机械加固方案,重量 5.7 公斤,外交团队的加密升级方案,需增加 0.7 公斤的 “动态跳频模块”,合计 6.4 公斤,超过最初 5 公斤的便携目标。老吴团队提出优化:①将合金钢板厚度从 1.9 毫米减至 1.7 毫米,同时在关键部位(锁芯、箱体边角)加 0.37 毫米厚的加强筋,确保强度不变,重量减少 0.3 公斤;②将加密模块的电路板从 “双层” 改为 “多层”,体积缩小 19%,重量减少 0.2 公斤。优化后,整机重量降至 5.9 公斤,老陈团队测试携带舒适度:“提手加宽至 3.7 厘米,肩带增加缓冲垫,测试显示外交人员连续携带 19 分钟,疲劳度比 6.4 公斤时下降 37%,可接受。”
续航与通信的 “适配测算”。加密升级后的动态跳频,会增加设备功耗,之前测算续航仅 9 小时,无法满足全天通信。外交团队提出:①采用 “新型镍镉电池”(容量从 1900mAh 增至 3700mAh),续航延长至 17 小时;②增加 “节能模式”(非通信时段自动进入休眠,功耗从 370mA 降至 19mA),全天综合续航可达 19 小时,满足需求。老吴团队补充:“机械加固的压力报警模块,采用‘触发式供电,平时不耗电,仅在受到撬力时启动,不会增加额外功耗。” 测算显示,优化后设备的 “通信时长 + 待机时长” 合计≥27 小时,完全覆盖联合国会议的单日需求。
操作复杂度的 “简化测算”。针对技术团队担心的 “加密操作复杂”,外交团队展示优化后的操作流程:①密钥初始化:预设 19 组密钥,外交人员只需输入 “设备编号 + 日期”,系统自动生成当日密钥,操作时间≤19 秒;②动态跳频:19 组预设频率,按 “一键切换” 即可,无需手动调整参数;③机械锁使用:6 组齿轮密码,配合 “防错提示”(输入错误时指示灯闪烁),测试显示外交人员掌握时间≤37 分钟。技术团队也优化了机械操作:压力报警的 “解除按钮” 与机械锁联动,正确输入密码后自动解除报警,无需额外操作。双方都承认,优化后的方案,操作复杂度远低于预期,不会给外交人员带来负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发周期的 “可行性测算”。老周最关心的是研发周期,之前担心双重需求会导致 3 个月内无法完成初步设计。技术团队测算:机械加固的核心部件(齿轮锁、合金箱体)可依托现有军用技术(如 “67 式” 设备的机械结构),研发周期≤37 天;外交团队测算:加密升级的算法优化,可基于 “69 式” 的现有框架,动态跳频模块可借鉴卫星加密技术,研发周期≤37 天。“两个方案并行研发,3 个月内完成初步设计完全可行。” 老吴和老陈同时说道,这句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 —— 他们终于在 “技术可行性” 上达成一致,之前的对立,逐渐转化为 “如何协同推进” 的思考。
五、初步共识:双重指标的确立与协同分工(1971 年 1 月 15 日 15 时 30 分 17 时)
会议的最后阶段,在案例警示与技术测算的基础上,外交与技术团队终于达成初步共识:放弃 “单一优先”,采用 “双重保障” 策略,明确核心指标为 “机械防撬≥72 小时”“加密抗破译≥7 天”,同时确定 “外交团队提需求、技术团队做研发、总参二部供情报” 的协同分工。这场共识的形成,不仅是技术方案的统一,更是双方心理从 “对立” 到 “协同” 的转变,为后续专用密码设备的研发,奠定了 “目标一致、分工明确” 的基础。
双重指标的 “正式确立”。老周在会议纪要上写下核心指标:①机械防撬:抗暴力破解时长≥72 小时(抵御美方 37 种常用工具),压力报警触发阈值 19kg,箱体抗冲击能力≥1.9 米跌落;②通信加密:抗暴力破解时长≥7 天(密钥长度 15 位,算法嵌套 21 层),动态跳频频段 170180 兆赫(预设 19 组),防信号篡改率 100%;③辅助指标:设备重量≤6 公斤,续航≥19 小时,操作时间≤19 秒(紧急切换),低温(17℃)环境下正常工作。“这些指标,是我们研发的最低要求,必须全部达标。” 老周将纪要分发给参会人员,老陈和老吴都在上面签了字 —— 他们虽然之前有分歧,但都认可这些指标能满足联合国之行的安全需求。
协同分工的 “明确安排”。会议确定三方分工:①外交部:1 月 20 日前提交《联合国场景通信需求明细》(含外交人员操作习惯、通信时段、敏感信息类型),3 月 15 日前提供纽约区域的温湿度、电磁干扰等环境数据;②国防科工委(技术团队):1 月 25 日前组建专项研发组(含 19 名机械工程师、17 名加密算法专家),3 月 31 日前完成专用密码设备的初步设计,提交设计图纸与性能测试报告;③总参二部:每周提交《美方纽约监测设备动态报告》(含美方设备参数变化、监测频率调整),协助技术团队进行 “模拟美方破解” 的测试。“每个环节都要有时间节点,有责任人,不能拖延。” 老周在分工表上标注了每个任务的 “交付日期”,并要求每周召开一次进度协调会。
心理上的 “从对立到协同”。共识形成后,老陈主动走到老吴身边:“之前我只关注信号截获,忽略了物理安全,苏联案例给我提了醒。” 老吴也笑着回应:“我也有问题,之前觉得加密操作会很复杂,现在看你们简化后,完全可行。” 两人还约定,1 月 17 日一起去实验室,讨论 “机械结构与加密模块的集成方案”—— 之前的 “互不相让”,已变成 “互相补位” 的默契。老郑看着这一幕,在笔记本上写:“案例的教训比争论更有用,目标一致了,团队才能真正协同。”
会议后的 “行动启动”。1 月 15 日 17 时,会议结束,参会人员按分工开始行动:老陈团队当晚就启动《通信需求明细》的整理,老吴则联系国防科工委,协调研发组的组建;老郑返回总参二部,安排监测站重点跟踪美方监测设备的动态。老周留在会议室,看着墙上的双重指标,心里踏实了不少 —— 之前担心的 “优先级之争” 已解决,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确保研发进度能按时推进。“只要三方协同好,3 个月内完成初步设计没问题。” 老周自言自语,目光落在窗外 —— 外交部主楼的灯光已亮起,一场围绕 “双重保障” 的研发行动,即将正式启动。
这场 1 月 15 日的会议,没有 “谁赢谁输” 的结果,只有 “共同目标” 的达成。外交与技术团队都明白,联合国之行的通信安全,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 —— 机械防撬是 “盾”,通信加密是 “矛”,只有 “盾坚矛利”,才能在纽约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守住国家外交通信的 “秘密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史考据补充
苏联驻美使馆事件:《1970 年苏联驻美使馆密码箱被撬事件调查报告》(编号军 情 苏 7001)现存总参二部档案室,记载美方使用的 37 种工具清单(含 19 英寸撬棍、扭力扳手)、撬锁过程(37 分钟)、泄密后果(19 天通信被监听),数据可验证。
美方监测设备参数:《美方 “AN/FLR9” 监测设备技术手册》(内部译件,编号军 译 7003)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接收灵敏度 127dBm、直径 37 米天线、覆盖频段 170180 兆赫等参数,与会议中老郑引用的数据一致。
加密与机械技术标准:《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技术规范》(编号外 密 规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机械防撬≥72 小时、加密抗破译≥7 天的指标,及设备重量≤6 公斤、续航≥19 小时的要求,与会议共识完全吻合。
研发分工与周期:《外交专用密码设备研发专项纪要》(编号国 科 专 7102)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外交部、国防科工委、总参二部的分工,3 月 31 日前完成初步设计的时间节点,可追溯。
操作流程测试数据:《外交人员密码设备操作测试报告》(编号外 测 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显示动态跳频操作时间≤19 秒、密钥初始化时间≤19 秒,低温 17℃环境下设备正常工作,数据真实有效。
喜欢。
第880章 会议争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