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伐合金(镍铁钴合金),厚度 0.3 毫米 —— 最初设计 0.19 毫米,测试时发现抗冲击性不足(微重力模拟中出现变形);改为 0.37 毫米,又导致重量超标(比要求重 0.07 克);最终确定 0.3 毫米,既满足强度要求(抗冲击加速度 19g),又控制重量在 7 克(含内部元器件共 19 克)。张工还在外壳侧面设计了 2 个 0.7 毫米的接口孔(用于电源与数据传输),孔位精准对准内部 PCB 板的接口,避免布线绕弯占用空间。“外壳不仅是保护,还要跟内部元器件配合,每一个孔的位置、每毫米的厚度,都要算清楚。” 张工的外壳设计图改了 19 版,才同时满足强度、重量、接口对准的要求。
功耗优化:70mW 的 “极限控制”。团队通过 “降低元器件工作电流” 和 “优化电路拓扑” 实现低功耗: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从 “67 式” 的 100mA 降至 37mA,电容的充放电频率从 19kHz 降至 7kHz;电路采用 “共射放大” 拓扑,比 “67 式” 的 “共集电极” 拓扑功耗降低 37%。测试显示,模块在加密状态下的功耗为 67mW,比 70mW 的上限低 3mW,完全满足要求。陈恒在功耗测试时,用毫伏表反复测量每一个元器件的电流:“多 1mA 功耗,卫星就少工作 1 天,我们必须做到极致。”
1970 年 3 月 27 日,第 37 轮样品通过验收:体积 37 立方厘米(3.7×3×3.5 厘米),加密抗破译率 97%,50℃下正常工作,辐射后误码率 1×10??,功耗 67mW,重量 19 克 —— 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当张工将样品交给总装团队时,他的手上布满了显微镜操作留下的压痕,却笑着说:“37 立方厘米,终于装满了该装的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集成测试:太空环境下的 “实战验证”
1970 年 4 月,37 立方厘米的卫星加密模块被集成到 “东方红一号” 的通信系统中,进入最后的太空环境模拟测试阶段 —— 测试场景完全复刻卫星在轨条件(50℃至 40℃循环、1×10?rad 辐射、微重力),验证模块在实际卫星系统中的兼容性、稳定性与加密功能,过程中暴露的 “链路匹配”“环境适应性” 问题,通过软硬件协同调整逐一解决,确保模块能在 370 公里外的太空稳定工作。
低温 辐射联合测试:模拟地球阴影区环境。4 月 7 日,集成加密模块的通信系统进入太空环境模拟舱,经历 “50℃(19 小时,模拟地球阴影区)→1×10?rad 辐射(1 小时,模拟近地轨道辐射)→40℃(19 小时,模拟日照区)” 的循环测试。测试数据显示:50℃时,模块通过内部加热片维持温度在 7℃,加密算法正常运行,遥测数据加密延迟 0.17 秒(≤0.19 秒);辐射后,模块的误码率为 8×10??(≤1×10??),无数据丢失;40℃高温下,模块外壳温度≤37℃,元器件无过热现象。李敏在监控屏前守了 57 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加密波形:“之前担心低温下算法会卡顿,现在看来,加热片和简化后的算法配合得很好,没出问题。”
与卫星遥测系统的兼容性测试。4 月 12 日,模块与卫星遥测系统(含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联调,测试 “数据采集→加密→传输” 的全流程。遥测系统采集 “模拟温度 27℃、电压 28V” 的数据,传递给加密模块,模块用 19 层嵌套算法加密后,通过 108 兆赫频段发送至地面站。测试结果:加密 解密同步误差≤0.07 秒,解密后的数据误差≤0.01%(温度误差 0.02℃,电压误差 0.01V),与遥测系统的兼容性达 100%。张工在调试接口时发现,最初模块的数据流与遥测系统存在 “0.03 秒延迟”,通过调整接口时序,将延迟缩至 0.01 秒:“卫星系统是一个整体,模块不能只自己好用,还要跟其他系统配合好,差 0.01 秒都可能导致数据错位。”
微重力下的结构与功能验证。4 月 17 日,在微重力模拟舱( parabolic flight)中,测试模块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与功能连续性。模拟卫星在轨的 370 公里高度,模块随模拟舱做抛物线运动(持续 19 秒微重力),期间发送 19 组加密数据。结果显示:模块内部元器件无松动(外壳与 PCB 板的固定螺钉无位移),加密功能正常,数据传输成功率 100%。周明远在测试后拆解模块检查:“之前担心微重力下电容会脱落,现在看,焊接和固定都没问题,硬件是可靠的。”
低功耗与电源系统的匹配测试。4 月 20 日,模块在模拟卫星蓄电池供电(28V±2V)下,连续工作 37 小时,测试功耗与电源稳定性。结果显示:模块平均功耗 67mW,电源系统输出电压稳定在 5V(模块工作电压),电压波动≤0.07V(≤0.1V),37 小时内无一次供电中断。陈恒计算:“按这个功耗,模块每天消耗 0.133Ah 电量,‘东方红一号的 19Ah 电池能支撑 142 天,远超 28 天的设计寿命,电源匹配没问题。”
应急故障模拟与容错测试。为应对在轨可能出现的故障(如元器件参数劣化),团队故意将模块的 1 只 “3AX81H” 晶体管 β 值调至 30(低于合格下限 37),模拟辐射导致的性能下降。测试显示,模块通过 “自动切换备用运算路径” 功能,在 0.37 秒内完成故障代偿,加密功能未中断,解密误差仅升至 0.03%(仍≤0.05%)。张工在预案评审会上说:“太空任务不能赌,必须有备用方案,哪怕只有 0.37% 的故障概率,也要做好应对。”
1970 年 4 月 22 日,集成测试全部完成,报告结论明确:“37 立方厘米卫星加密模块在太空环境下工作稳定,与卫星系统兼容性良好,加密功能满足‘东方红一号任务要求,可随卫星总装发射。” 当模块随卫星进入发射场时,张工、李敏、周明远站在远处,看着运输车驶向发射塔 —— 他们知道,这个 37 立方厘米的 “太空密码机”,将在 370 公里外的太空,守护 “东方红一号” 的遥测数据安全。
五、历史影响:37 立方厘米背后的航天加密体系奠基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37 立方厘米的加密模块在轨运行 28 天,共加密传输 1900 组遥测数据,解密成功率 100%,未出现一次因模块故障导致的安全问题。这次成功,不仅验证了 “小体积、高可靠” 航天加密模块的可行性,更推动我国建立起自主的航天加密技术体系,形成 “需求牵引 技术突破 标准制定 产业落地” 的完整链条,影响了后续数十年的航天事业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方红一号” 任务的实战验证价值。根据《东方红一号在轨技术报告》(编号 “东 技 7004”),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在 50℃至 40℃、1×10?rad 辐射环境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 3700 小时,加密数据未被境外截获有效信息,抗破译率达 97%。某航天总师评价:“这个 37 立方厘米的模块,证明我们能在极端有限的空间里,实现高可靠的加密功能,打破了‘小体积必然性能差的认知,为后续卫星加密提供了范本。”
航天加密模块小型化标准的制定。1970 年 5 月,基于 37 立方厘米模块的研发经验,张工团队牵头制定《航天用小型加密模块通用规范》(QJ 109270),首次明确 “航天加密模块需满足体积≤50 立方厘米、抗辐射≥1×10?rad、功耗≤100mW、解密误差≤0.05%” 等核心指标,其中 “体积控制” 指标直接参考 37 立方厘米的实战经验(留 13 立方厘米冗余)。该规范成为后续 “实践一号”(1971 年)、“返回式卫星”(1975 年)加密模块的设计依据,统一了航天加密模块的小型化标准。
地面与航天技术的 “双向反哺”。37 立方厘米模块的小型化技术,反哺地面通信设备:1972 年 “72 式” 便携加密机研发时,借鉴模块的 “双层 PCB 设计” 和 “微型元器件选型”,将体积从 “67 式” 的 190 立方厘米减至 70 立方厘米(重量从 3.7 公斤减至 1.9 公斤),便携性大幅提升;同时,模块的 “低功耗加密算法” 也被应用于地面单兵通信设备,使功耗降低 37%。周明远说:“航天的小型化需求,倒逼地面技术升级,两者互相促进,才能越做越好。”
航天加密元器件产业的自主化。37 立方厘米模块的研发,推动国内工厂建立 “航天级微型元器件” 生产线:南京电子管厂在 “3AX81H” 基础上,研发出更小型的 “3AX89” 晶体管(体积 2.7 立方毫米);北京无线电元件厂量产 “CA70” 系列微型电容,年产量从 1970 年的 3.7 万只增至 1975 年的 37 万只,满足 19 项航天任务需求,摆脱了对进口微型元器件的依赖。张工在 1975 年的产业报告里写:“37 立方厘米的模块,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了整个航天加密元器件产业的自主化。”
历史地位的文献记载与精神传承。《中国航天加密技术发展史》(2021 年版,航天科技出版社)指出,37 立方厘米卫星加密模块是我国 “小型化航天加密技术” 的起点,标志着我国从 “航天加密依赖进口” 向 “自主可控” 跨越,19701980 年间,基于该模块技术的航天加密设备故障率从 67% 降至 3%,支撑了 “实践一号”“返回式卫星” 等关键任务。该案例至今仍是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密码学” 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向年轻工程师传递 “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极致可靠” 的研发精神。
2000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 展区,37 立方厘米的卫星加密模块复制品与原件设计图、测试数据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70 年,体积 37 立方厘米的‘太空密码机支撑‘东方红一号遥测数据加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小型化航天加密模块,体现了‘立足实战、精益求精的航天技术发展路径。”
如今,在航天科技集团的 “小型化航天设备” 研发中心,年轻工程师仍会研究 37 立方厘米模块的设计图纸,从当年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中汲取灵感。某研发负责人说:“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却能在 37 立方厘米里实现这么可靠的加密功能,靠的是对细节的较真、对技术的执着 —— 这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精神。”
历史考据补充
技术基础与 “67 式” 关联:根据《“67 式” 加密模块技术手册》(1967 年版,总参通信部,编号 “67 密 07”)记载,“67 式” 加密模块体积 190 立方厘米,采用 r=3.71 的 37 层非线性嵌套算法,故障率 3.7%,为卫星模块提供算法与小型化基础,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卫星加密模块需求与参数:《东方红一号卫星加密模块任务书》(编号 “东 密 模 7001”)、《卫星载荷分配报告》(编号 “东 载 7001”)显示,模块体积上限 37 立方厘米(3.7×3×3.5 厘米),抗辐射≥1×10?rad,功耗≤70mW,解密误差≤0.01%,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研发与测试数据:《1970 年卫星加密模块研发报告》(编号 “卫 密 研 7003”)详细记载,元器件选用 “3AX81H” 晶体管(3.7 立方毫米)、“CA70” 电容(1.9 立方毫米),算法简化为 19 层(r=3.72),1970 年 4 月测试 MTBF=3700 小时,误码率 8×1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集成测试记录:《“东方红一号” 通信系统集成测试日志》(1970 年 4 月,编号 “东 通 测 7004”)显示,4 月 7 日低温 辐射测试、4 月 12 日兼容性测试、4 月 20 日微重力测试,模块均达标,通信成功率 10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加密技术发展史》(2021 年版,航天科技出版社,ISBN 9787515918727)指出,37 立方厘米模块推动 1970 年《航天用小型加密模块通用规范》制定,19701980 年航天加密模块体积从 37 立方厘米优化至 19 立方厘米,国产化率从 37% 升至 100%,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喜欢。
第866章 卫星加密模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