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52章 陈工的临场决策[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69 年 5 月 17 日 14 时 03 分,珍宝岛后方通信中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陈恒的手指刚触碰到 “67 式” 设备的密钥手册,其其格就抱着截获的苏军信号记录冲进来:“苏军‘拉多加  5的干扰频率和我们的密钥序列重合了!第 7 组蒙语变形‘ɑrɑl=3,他们居然跟着发送了假信号!” 手册第 37 页 “混合加密密钥表” 上,红笔标注的 “ɑrɑl→3、bɑyir→7” 字样,此刻像被敌人看穿的底牌。
     墙上的时钟指向 14 时 05 分,陈恒快速计算:苏军若已破解当前密钥,37 分钟内就能截获我方即将发送的 “坦克集群新坐标” 情报。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甲嵌进掌心:“立即调整密钥!用 1962 年核爆参数的小数部分当新基准,蒙语变形对应关系全换,37 分钟内必须同步到所有 19 个哨所!” 其其格的指尖在发送键上发抖,她知道,这 37 分钟不仅是和时间赛跑,更是和苏军的解密速度博弈 —— 一旦同步失败,整个边境的通信安全将彻底崩塌。
     当第一份新密钥 “r=3.71,ɑrɑl→7、bɑyir→3” 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出,陈恒的目光始终锁定示波器屏幕。杂波中,苏军干扰信号的节奏明显混乱,他突然想起 1968 年频率冲突时的教训:“敌人越懂你的规律,越怕你的变化。” 此刻,37 分钟的倒计时,成了边境通信安全的生死线。
     一、危机触发:密钥泄露的信号与决策压力
     1969 年 5 月 17 日 13 时 37 分,通信中心的异常信号初现。其其格在接收第 7 号哨所的常规情报时,发现苏军 “拉多加  5” 干扰机的反应异常 —— 以往我方发送 “ɑrɑl ɡɑrɑn”(原对应 3)时,干扰会延迟 0.37 秒,这次却同步触发,且干扰频率精准匹配密钥对应的跳频点。“不对,他们好像知道我们要发什么!” 其其格立即暂停发送,将信号记录打印出来,纸上的干扰波形与密钥序列的重合度,远超正常的随机干扰。
     13 时 49 分,截获的苏军假信号证实危机。电子对抗组截获苏军发送的加密文本 “ɑrɑl ɡɑrɑn bɑyir ɑlɑn”,与我方常用的 “3 辆坦克、7 辆装甲车” 加密格式完全一致,只是将 “ɑrɑl=3” 篡改为 “ɑrɑl=7”,试图诱使我方误判。陈恒拿着截获报告,对比 1969 年 4 月的密钥使用记录 ——“ɑrɑl=3、bɑyir=7” 已连续使用 19 天,发送情报 37 组,重复率高达 67%,完全符合苏军 “统计破解” 的技术逻辑。“不是设备问题,是密钥用太久,被敌人摸透了规律。” 陈恒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急促,他知道,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旧密钥,后续的 “坦克集群新坐标” 情报将毫无安全可言。
     决策的两难摆在面前。按常规流程,调整密钥需上报指挥部审批,再由专人赴各哨所同步,至少需要 47 小时 —— 远赶不上 15 时前必须发送的坐标情报;临时调整则风险极大:19 个哨所分布在 37 公里范围内,部分哨所信号弱,同步成功率未知;且新密钥需基于现有技术体系设计,不能凭空创造,否则哨所无法快速解密。“等流程就是等死,只能冒险临时调整!” 陈恒翻出 1962 年核爆模型的非线性方程档案,第 19 页 “r=3.7,x?=0.62” 的参数,突然成了新密钥的突破口 —— 用核爆参数的小数变体当基准,既符合技术传承,又能快速设计新的对应关系。
     14 时 02 分,上级紧急批复传来:“同意临时调整,授权陈恒全权负责,15 时前确保通信安全。” 批复里的 “全权负责” 四个字,像千斤重担压在陈恒肩上。他快速召集核心成员:其其格负责新密钥的加密发送,周明远(硬件骨干)负责监控设备状态,小李(侦察兵)负责核对后续情报的加密逻辑,自己则主导新密钥的设计与同步进度把控。“37 分钟,我们要完成‘设计  发送  同步  验证,一步都不能错。” 陈恒将时钟的分针拨到 14 时 05 分,37 分钟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1962 年的技术遗产成了关键支撑。陈恒决定新密钥的核心逻辑为 “核爆参数 + 蒙语变形反转”:非线性方程的 r 值从 3.7 微调至 3.71(1962 年核爆压力参数 0.62 的小数延伸),蒙语变形的数字对应全反转(原 “ɑrɑl=3” 改为 “ɑrɑl=7”,“bɑyir=7” 改为 “bɑyir=3”),公式嵌套层级从 19 层提升至 27 层(对应核爆冲击波的 27 个关键节点)。“1962 年的核爆数据是敌人不知道的,用它当基准,能藏住新密钥的规律。” 陈恒在草稿纸上快速写下新密钥表,笔尖划过 “r=3.71” 时,手终于不再发抖 —— 这个决定,既有历史技术支撑,又能快速落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危机发现:异常干扰中的密钥漏洞
     1969 年 5 月 17 日 13 时 37 分,其其格的常规信号监测率先发现异常。她负责接收 19 个哨所的日常通信,当天第 7 号哨所发送 “ɑrɑl ɡɑrɑn bɑyir ɑlɑn”(原加密 “3 辆坦克、7 辆装甲车”)时,示波器上的干扰波形突然从 “杂乱无章” 变成 “精准跟随”—— 苏军 “拉多加  5” 的干扰频率,刚好卡在我方密钥对应的跳频点上,且干扰强度从 47 分贝降至 37 分贝,像是 “故意留着信号让我们以为没被干扰”。“这不是普通干扰,是有针对性的‘跟踪干扰,他们知道我们的跳频规律!” 其其格立即暂停接收,将信号截图交给陈恒,声音里带着紧张。
     陈恒的初步判断充满犹豫。他首先怀疑是 “67 式” 设备的跳频模块故障,让跳频规律暴露。周明远立即拆解 1 台备用设备,用万用表测量跳频周期 ——19 秒稳定,频率偏差≤0.01 兆赫,完全正常。“不是设备的问题,那就是密钥的问题。” 陈恒翻出近 19 天的密钥使用日志,发现 “ɑrɑl=3、bɑyir=7” 这组核心变形,在 37 组情报中使用了 17 次,重复率远超 “10% 安全阈值”。更关键的是,4 月传递坦克坐标时,这组变形曾被用于 3 组核心坐标,极可能被苏军统计分析。“我们太依赖固定变形,把密钥用成了‘明码。” 陈恒的手指在日志上划过,红色的重复标记像一道道警示,让他后背发凉。
     13 时 55 分,截获的苏军假信号彻底证实漏洞。电子对抗组截获苏军在 150 兆赫频段发送的 “ɑrɑl ɡɑrɑn bɑyir ɑlɑn”,文本格式与我方完全一致,只是将 “3 辆坦克” 篡改为 “7 辆”。陈恒让其其格用旧密钥尝试解密,居然能解出 “7 辆坦克” 的错误信息 —— 这意味着苏军不仅知道我方的蒙语变形逻辑,还掌握了密钥的核心对应关系。“再用旧密钥发坐标,等于把反坦克部署告诉敌人。” 陈恒的语气变得严肃,他突然想起 1962 年的教训:当年 “62 式” 因密钥长期不换,导致 5 个哨所失联,如今历史差点重演。
     心理层面的博弈在团队蔓延。其其格担心临时调整会出乱子:“19 个哨所,有的在深山,信号不好,37 分钟同步不完怎么办?” 周明远也犹豫:“新密钥的嵌套层级提升到 27 层,‘67 式的运算速度能跟上吗?别解密不了反而误事。” 陈恒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截获的假信号和 1962 年的故障报告放在一起:“现在不调整,就是等着被截获;调整还有机会,哪怕只有 37 分钟,也要试。” 他的话让团队安静下来 —— 所有人都知道,此刻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14 时 00 分,最后的验证完成。陈恒让其其格用旧密钥发送 1 组测试信号,同时监控苏军干扰 —— 果然,苏军在 19 秒内就发出了对应的假信号;改用临时设计的 “ɑrɑl=7” 发送,苏军干扰出现 3.7 秒的延迟,且干扰频率偏离跳频点。“新变形有效!” 这个发现让团队重拾信心,陈恒立即拍板:“按‘核爆参数 + 反转变形设计新密钥,14 时 05 分开始同步,14 时 42 分前必须完成!” 墙上的时钟,此刻成了最紧迫的指挥棒。
     三、37 分钟决策:新密钥的设计与同步突围
     1969 年 5 月 17 日 14 时 05 分,新密钥设计在紧张中启动。陈恒的核心思路是 “最小改动、最大隐蔽”:基于现有混合加密体系,不改变蒙语变形类型(避免哨所学习成本),只反转数字对应(ɑrɑl?bɑyir、ɑrvɑn?ɡuǔyin);数学公式嵌套在原有 19 层基础上,新增 8 层 “核爆参数校验”(r=3.71,x?=0.621,源自 1962 年核爆压力参数的延伸);跳频周期从 19 秒微调至 17 秒,避开苏军已熟悉的跟踪节奏。“改动越小,哨所越容易上手;隐蔽性越强,敌人越难破解。” 陈恒在草稿纸上画新密钥表,每一项都标注 “对应旧密钥”“操作步骤”,确保其其格能快速理解。
     14 时 08 分,新密钥发送面临第一个难题:如何加密新密钥本身?若用旧密钥发送,会被苏军截获;若用明码,更不安全。陈恒突然想到 1968 年的 “碎片化传递” 经验:将新密钥拆成 3 个片段(蒙语对应表、公式参数、跳频周期),每个片段用 “单一蒙语变形 + 1 层基础嵌套” 加密,片段间插入 19 毫秒的静默期,避免被连续跟踪。其其格立即按这个思路操作,第一个片段 “ɑrɑl→7、bɑyir→3” 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出,示波器上的苏军干扰果然出现延迟 —— 他们还在按旧密钥的规律扫描,没反应过来新片段的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4 时 17 分,同步过程遭遇 “信号盲区”。第 12 号哨所位于深山,信号衰减严重,前两次发送的新密钥片段均未收到应答。陈恒立即调整策略:让附近的第 7 号哨所转发,同时将发射功率从 17 瓦提至 24 瓦,其其格用左手按住天线调整角度(减少山体反射)。14 时 21 分,第 12 号哨所终于传回 “收到” 的应答信号,此时已过去 16 分钟,剩余时间只有 21 分钟,还有 5 个哨所未同步。“加快速度,每个片段只发一次,别等应答,后续统一验证!” 陈恒的决定带着冒险,但时间不允许犹豫 —— 每多等 1 分钟,苏军破解旧密钥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第852章 陈工的临场决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