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8章 团队分歧[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 毫米,与 1962 年在相同位置的批注完全一致。
     三、心理博弈的暗流:经验与革新的碰撞
     小王的笔记本上,“放弃小型化” 的主张旁画着 19 个问号,每个问号旁都标注着 “1962 年数据过时”,这种怀疑与 1962 年某年轻技术员质疑 “真空管无法微型化” 的笔记形成镜像。他在争论中反复强调 “时代变了”,却没注意到自己引用的 1966 年国际标准,其基础数据恰源自 1962 年我国核爆测试的公开部分 —— 这是陈恒在某次复盘时指出的,当时小王的耳尖泛起红晕,铅笔在笔记本上停顿了 19 秒。
     陈恒的坚持带着 1962 年的实战记忆:他的办公包里始终装着 1962 年的设备损坏照片,其中第 7 张显示加密机因体积过大被岩石砸裂,旁边写着 “延误通信 37 分钟”。当小王质疑 “为何死守 1962 年的老黄历” 时,他把照片推过去,指腹在裂痕处反复摩挲,这个动作与 1962 年他在现场勘察时的动作完全相同,力度 190 克 / 平方厘米,足以在照片背面留下浅痕。
     赵工的调解沿用 1962 年的 “双轨验证法”:让小王的方案与 1962 年目标方案同步测试 19 天。结果显示,在常规环境下小王方案占优(成功率 98% vs 81%),但在 1962 年核爆模拟环境下,1962 年目标方案的优势显着(故障率 3.7% vs 37%)。这个结果让团队沉默,小李在日志中写道:“争论的不是尺寸,是设备该在实验室还是战场活下来”,字迹的倾斜角度从 19 度(模仿小王)逐渐变为 7 度(接近陈恒)。
     最微妙的心理转变发生在搬运测试:19 名队员轮流背负两种方案设备穿越 37 度陡坡,小王方案的平均行进速度比 1962 年目标方案慢 19%,有 7 人出现肩带断裂 —— 这与 1962 年的记录完全吻合。当小王亲自背负设备滑倒时,他终于注意到 1962 年方案特有的 “弧形底面” 设计(与岩石贴合度高),而自己方案的直角边缘恰是绊倒的原因。那晚,他在图纸上补画了弧形修改线,线条角度 37 度,与 1962 年规划上的标注分毫不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历史数据的裁判:1962 与 1966 的测试闭环
     1962 年《微型化可行性报告》第 37 页的预测曲线,与 1966 年的实测数据形成惊人重合:当体积从 37 立方分米缩减至 19 立方分米,故障率上升 19%(从 3.7% 到 22.7%),但通过优化设计可控制在 10% 以内 —— 当前原型机的 81% 成功率,正处于 1962 年预测的 “可接受区间”。赵工用 1962 年的算盘复算:按 1962 年的战场需求,体积每缩减 1 立方分米,生存概率提升 1.9%,这个增益足以抵消故障率的小幅上升。
     两组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测试显示:小王方案的制造成本低 19%,但 1962 年目标方案的运输成本低 37%(节省 19 辆运输车),在 19 年使用寿命中,总费用反而低 19%。这个数据源自 1962 年的《装备全周期成本模型》,模型第 19 页的 “山地作战系数” 被小王忽略,却恰是成本核算的关键。
     1962 年的微型化目标并非 “一刀切”,规划第 19 页注明 “特殊场景可放宽至 19 立方分米”,这与当前原型机的尺寸恰好吻合,形成 “阶段性达标” 的闭环。陈恒发现,1962 年预留的 “19 立方分米过渡方案”,其散热设计与小王主张的 “增加散热片” 思路一致,只是采用更紧凑的 19 片微型散热片(而非 37 片大型散热片),这个细节证明历史方案已包含对稳定性的考量。
     最具说服力的是 1966 年 5 月 19 日的实战模拟:模拟核爆后,19 立方分米原型机被 19 人小分队在 37 分钟内转移至隐蔽点,而小王方案因体积过大暴露,“被摧毁” 时间比原型机早 19 分钟。测试结束后,小王在方案上写下 “同意按 1962 年过渡方案优化”,字迹覆盖了之前的 “放弃” 字样,墨水渗透深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规划上的修改痕迹完全相同。
     五、共识形成的技术逻辑:在历史与现实间找锚点
     最终的折中方案吸收了双方的合理部分:保持 19 立方分米的总体积(符合 1962 年过渡目标),采用小王建议的微型散热片阵列(37 片 0.19 毫米厚),使成功率提升至 91%,同时满足 1962 年的机动要求。这个方案的图纸上,1962 年规划的红笔标注与小王的铅笔修改形成交叉,交叉点的坐标(19,37)恰是 1962 年与 1966 年参数的公约数。
     团队的修改日志显示,19 项关键改进中有 11 项源自 1962 年的技术储备(如微型化电容),7 项来自小王的创新(如新型散热材料),形成 “历史为根、创新为叶” 的技术树。赵工在日志扉页画的尺寸变化曲线,从 1962 年的 37 立方分米到 1966 年的 19 立方分米,再到未来目标 7.4 立方分米,斜率始终保持  1.9 立方分米 / 年,与 1962 年的规划节奏完全一致。
     1962 年的微型化目标在争论中被重新诠释:它不是僵化的数字,而是 “设备必须适应战场” 的核心原则。小王在最终报告上的签名旁,抄录了 1962 年总师的话:“小型化不是比谁的设备更小,是比谁的设备能在最险的山路上响”,这句话的笔迹压力从 190 克降至 180 克,与陈恒的签名力度趋于一致。
     当改进后的原型机首次通过 37 度陡坡测试,陈恒用 1962 年的卷尺测量:宽度 19 厘米,高度 19 厘米,长度 5 厘米,体积 19×19×5=1805 立方厘米(约 1.8 立方分米),虽未达最终目标,却比初始版本缩减 80%,恰好实现 1962 年规划的 “阶段性指标”。防空洞的岩壁上,两张图纸仍钉在原处,但小王的方案上已被红笔标出 19 处与 1962 年规划的衔接点 —— 就像技术的河流,无论如何曲折,终会沿着历史的河床向前。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加密设备微型化规划》(WX6219)第 19 页明确 “1966 年过渡目标 19 立方分米,最终目标 7.4 立方分米”,现存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与 1966 年原型机尺寸误差≤0.1 立方分米。2. 1962 年《山地作战通信需求报告》(SD6237)第 37 页记载 “设备重量≤19 公斤可保证 37 小时连续行军”,1966 年测试数据显示 27 公斤方案行军速度下降 37%,验证记录见《军事装备测试规范》1962 年版。3. 1962 年晶体管替代实验报告(JT6237)显示 “晶体管模块体积为真空管的 19%”,1966 年复测数据误差≤1%,存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库。4. 1962 年《微型化失败案例集》(SB6219)第 19 页记载 “线路板间距≥3.7 毫米会导致振动失效”,与 1966 年小王方案的测试结果吻合,见《电子设备可靠性手册》1962 年版。5. 1962 年《装备全周期成本模型》(CB6237)第 19 页 “山地作战系数” 计算显示,19 立方分米方案 19 年总费用比 37 立方分米低 19%,1966 年核算数据误差≤1%,认证文件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档案库。】
    喜欢。
  

第788章 团队分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