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9章 科研楼的大字报与 “67 式密码机”[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其中第 7 处的保险丝规格 “3.7 安培”,四年来从未变更。
     最直接的传承证据在加密算法区:草图上 “蒙语谚语加密模块” 的初始构想,源自 1962 年《多语种加密研究》第 37 页的 “民族语言冗余度分析”,当时的结论是 “蒙语元音特征适合加密,冗余度 19%”,这与草图上 “19 位元音密钥” 的设计完全对应。陈恒在草图旁贴的 1962 年语料分析表,纸张泛黄程度与周围的标语纸形成鲜明对比,经色度仪测量,L * 值 73.7,比 1966 年的新纸低 19 个单位 —— 这是自然老化的精确计量。
     三、压力下的坚持与博弈
     1 月 12 日的 “技术革命会” 上,某年轻技术员提出用 “全新加密框架” 替代 1962 年体系,他在黑板上画的 “革命式线路图”,恰好与陈恒草图的 37 度倾斜角相反,呈 19 度仰角。“1962 年的老东西就是束缚!” 他的粉笔在 “37 级优先级” 上重重划过,粉笔灰落在前排赵工捧着的 1962 年实战报告上,覆盖了 “核爆后 37 小时通信恢复” 的关键记录。
     陈恒展示的 1962 年故障案例,第 19 页记载某设备因简化加密层级,导致密钥被破解,修复耗时 37 天,与当前模拟推演的结果误差≤1 天。“不是不能变,是变了要死人。” 他的钢笔在草图 “核级加密” 字样上停顿,笔尖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在相同位置的批注力度完全相同。赵工补充的成本测算显示:沿用 1962 年框架可节省 37% 的研发时间,而全新设计的失败风险高达 19 倍,这组数据被某干事用 “革命不是算账” 的红笔批在页边。
     深夜的技术组会议在实验室角落召开,手电筒的光束照亮草图的 19 处争议点。年轻工程师小王坚持 “删掉 1962 年的冗余设计”,他的指甲在 “抗核辐射涂层” 参数上划出痕迹,这个参数恰是 1962 年用 37 次辐射测试定下的。当陈恒掀开实验室角落的防尘布,露出 1962 年的辐射检测仪,指针在 0.37 毫伦琴处的颤动,与小王手机械手表的秒针频率完全同步 —— 这是 1962 年留下的 “技术生物钟”。
     四、混乱中的技术突围
     科研楼的水管被冻裂时,陈恒正用 1962 年的绘图笔修改草图的散热设计。冰水顺着天花板的裂缝滴落,在 “晶体管布局” 处形成的水痕,恰好标出 37 个发热点的位置 —— 与 1965 年晶体管测试时的热成像图完全吻合。赵工找来 1962 年核爆时用的防水帆布,盖住绘图板的同时,帆布上 “62.11.3” 的标记(核爆日期)与草图的 “67 式” 字样形成时间对照。
     我方技术员小李在被查封的器材室窗口,用绳子吊出 37 片晶体管样品,每片的引脚间距 1.9 毫米,与草图设计的焊盘尺寸误差≤0.01 毫米。他的白大褂被铁丝网勾破,撕开的口子长度 3.7 厘米,与 1962 年某技术员在核爆观测时被弹片划破的口子完全相同。当陈恒用这些晶体管搭建验证电路时,万用表显示的放大倍数 196 倍,与 1962 年手册上的理论值误差≤2 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 月 20 日的大雪中,陈恒将草图的 19 份复印件藏在 1962 年技术手册的封皮内。手册第 37 页的 “加密设备维护记录” 栏,被他改成 “67 式研发日志”,首行 “1 月 7 日,完成初始草图” 的字迹,与 1962 年该栏的记录笔迹形成重叠 —— 他刻意模仿了四年前的书写力度。雪落在手册上,融化的水痕晕染了 “1962” 的年份数字,却让 “67” 的字样愈发清晰。
     五、草图定案与暗流涌动
     1 月 30 日深夜,陈恒在草图的最终版上签字,笔尖的铱粒在 “总设计师” 栏留下 0.37 毫米的划痕,与 1962 年他在首份晶体管方案上的签名划痕完全一致。赵工用 1962 年的印泥盖章,红色的 “保密” 二字覆盖在 “37 级加密” 标题上,印章的边缘磨损痕迹 19 处,记录着四年来的使用次数。
     我方人员的分工在草图旁的空白处完成:小李负责晶体管筛选,赵工核对 1962 年参数,陈恒统筹整体进度,每个人的名字旁都标注着 1962 年参与的项目代号 ——“6237”(核爆加密)、“6219”(抗干扰测试),这些代号被巧妙地融入 “技术传承小组” 的公开名称中。实验室的挂钟指向 19 点 37 分,与 1962 年核爆加密设备首次通电的时间相同,窗外的大字报仍在更新,而草图的复印件已通过 “家属探亲” 的名义,被送往四川深山的协作厂。
     陈恒最后检查草图时,发现某页边缘的撕口恰好形成 19 度角,与 1962 年他撕掉的一份错误方案的撕口角度分毫不差。他将草图原件锁进 1962 年的保险柜,密码仍是 “”(核爆日期),转动密码盘时,齿轮的咬合声频率 37 赫兹,与实验室里最后一台 1962 年生产的加密机的运行频率完全同步 —— 就像老设备在确认:新的草图,仍带着旧时光的基因。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加密设备十年规划》(GH6237)第 19 页明确 “1967 年前实现晶体管化,体积缩减 80%”,现存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与 “67 式” 草图目标吻合度 100%。2. 1962 年核爆观测记录(HG6219)记载 “最小电磁脉冲痕迹 0.37 平方厘米”,与陈恒草图上的水渍面积误差≤0.01 平方厘米,验证记录见《核电子学档案》1962 年第 11 期。3. 1962 年《晶体管设备规范》(JT6237)第 37 页规定 “频率稳定度≤0.37ppm”,1966 年晶体管样品测试数据(JT6619)显示误差≤0.01ppm,存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库。4. 1962 年多语种加密研究(YY6219)第 37 页 “蒙语元音冗余度 19%” 的结论,与 “67 式” 草图的 “19 位元音密钥” 设计直接相关,见《语言加密技术手册》1962 年版。5. 1962 年加密设备故障案例(GZ6237)记载 “简化层级导致 37 天修复期”,与 1966 年模拟推演结果误差≤1 天,认证文件见国家安全部技术档案库。】
    喜欢。
  

第779章 科研楼的大字报与 “67 式密码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