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3章 年7月20日 山地演练[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当前系统的 10 级稳定时长已超 1962 年原型机的 1.9 倍,却仍未达 1962 年预设的 “实战冗余标准”。
     深夜的复盘会上,有人质疑 10 级标准是否过时。陈恒却调出 1965 年最新核试验数据,10 级干扰的特征参数与 1962 年相比误差仅 0.37%,“核爆的物理规律没变,10 级标准就不能变”。当模拟器最终关停时,陈恒的手掌在操作面板上留下 10 个汗印,位置与 1962 年老工程师的掌印在存档照片上完全重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逻辑闭环:10 级与 19 的参数咬合
     陈恒在掩体黑板上画下验证链:1962 年设定 10 级标准→1965 年模拟器复刻 10 级环境→加密系统稳定运行 19 分钟→符合 1962 年 “10 级≥19 分钟” 的达标线。链条的每个节点都标注着 1962 年的理论依据,其中 10 级场强 = 19 千伏 / 米的计算公式,与当前模拟器的校准公式完全相同。
     赵工计算系统冗余度:10 级干扰下的核心参数波动≤10%,比 1962 年要求的 19% 更优,其中第 10 号参数的稳定性提升 37%,与算法优化后的预期效果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数据:四川深山的 10 级演练结果,与阿尔巴尼亚 7 级干扰下的抗干扰曲线在 10 赫兹频段形成完美衔接,“1962 年的标准早就把国内外环境算成了一盘棋”。
     演练结束时的降雨强度达 10 毫米 / 小时,加密系统的防雨性能测试显示,10 级干扰 + 暴雨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时间,比 1962 年的设计预期长 1.9 小时。“你看,1962 年留的余量,正好接住了今天的意外。” 陈恒指着雨水顺着设备外壳的 10 条导流槽流下,槽的角度 37 度,与 1962 年流体力学计算的最佳排水角度完全一致。
     五、演练沉淀:10 级背后的技术传承
     收队前,陈恒在 10 级模拟器的铭牌上刻下 “19621965”,刻痕深度 1.9 毫米,与 1962 年原型机的验收标记相同。赵工将演练数据磁带与 1962 年的测试磁带并排存放,磁带轴的磨损程度形成对称的时间刻度,10 级干扰的特征频谱在两者间完全重叠。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演练报告》中增设 “10 级验证专项”,引用的 1965 年数据与 1962 年的设计参数形成完整证据链,报告页码 10,与抗干扰等级对应。小张的演练笔记最后写道:“10 级不是终点,是 1962 年留给我们的起点。” 这句话的笔迹压力值,与 1962 年抗干扰标准制定者的笔迹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离开深山时,陈恒最后看了眼演练场的坐标碑,北纬 37 度 10 分与 1962 年选址报告的经纬度误差≤10 秒。车载电台突然传来 10 赫兹的测试信号,与加密系统的应答信号在山谷间回荡 —— 就像 1962 年演练结束时,老工程师说的那句 “能扛住 10 级干扰的,才是真本事”。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核爆电磁干扰等级标准》(编号 HB6210)明确规定 10 级对应 “核爆中心 10 公里电磁环境”,场强 19 千伏 / 米,原始文件现存于国防科工委第 10 卷档案。2. 演练模拟器参数引自《1965 年抗干扰设备测试规范》,10 级干扰的 10 种特征频率与 1962 年核试验数据吻合度 98%,验证记录见《山地演练技术档案》。3. 1962 年原型机 10 级测试记录显示,持续稳定时长 19 分钟为达标线,现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 10 号掩体档案。4. 加密系统防雨性能数据符合《1962 年野外设备环境适应性标准》第 10 条,10 毫米 / 小时降雨下的运行误差≤0.37%,认证文件现存于军工产品质量监督局。5. 10 级干扰与 19 千伏 / 米的计算公式,收录于《电磁环境物理特性手册》(1962 年版),理论误差≤0.1 千伏 / 米,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库。】
    喜欢。
  

第733章 年7月20日 山地演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