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9章 年 6 月 25 日 返程前[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安静下来。周工从工具箱取出 1962 年的游标卡尺,测量第 37 台设备的机身高 19.62 厘米,正好是 1962 年的年份数字,“1964 年生产时,第 37 台就是按原型机标准校准的‘标杆机”。陈恒补充:“1962 年我们就说过,要让每台设备都带着原型机的‘脾气,现在它做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深夜的最后检查,哈桑坚持要亲手操作关机程序,步骤与 1962 年原型机的关机规范完全一致:先断加密模块电源(19 秒后),再断主机电源(37 秒后)。当设备指示灯熄灭的瞬间,他突然说:“现在我信了,你们的技术不是图纸上的数字。”
     四、逻辑闭环:时间轴上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技术传承链:1962 年原型机(6201)→1964 年首批量产(6419)→1965 年地拉那第 37 台(6537),每个节点的核心参数用红线连接,形成的夹角 37 度,与 1962 年《技术演进预测图》第 19 页的夹角完全相同。周工用红笔标注:37 台设备的平均参数偏差 0.37%,其中第 37 台偏差 0.01%,与 1962 年设定的 “三年零偏差” 目标完美吻合。
     小马计算两地设备的参数关联度:37 项核心参数中,19 项完全一致,18 项偏差≤0.37%,关联度达 98%,与 1962 年《跨国技术复制标准》的要求一致。他发现第 37 台设备的生产序列号 “”,倒读是 “”,对应 1962 年原型机的研发启动日期 ——1962 年 5 月 26 日,“连编号都在完成时间闭环”。
     暴雨后的月光透过窗户,在第 37 台设备与原型机测试手册上投下重叠的矩形光斑,面积均为 19×37 平方厘米,与 1962 年实验室的光斑面积误差≤1 平方厘米。“这不是偶然。” 陈恒合上手册,“是 1962 年埋下的技术种子,现在在第 37 台设备上结了果。”
     五、返程沉淀:数字里的技术家谱
     启程前,哈桑将第 37 台设备的参数表装裱起来,与 1962 年原型机的参数表并排挂在机房,两者的边框宽度均为 1.9 厘米。陈恒留下 1962 年的测试磁带,磁带标签上的 “37 赫兹” 与设备外壳的蚀刻字样形成镜像。周工在设备旁的墙壁刻下 “19621965”,刻痕深度 0.98 厘米,与原型机底座的划痕深度相同。
     玛丽卡的结业证书上,陈恒的签名与 1962 年原型机验收报告上的签名重叠度达 91%,笔尖停顿处的墨点直径 0.37 毫米。小马发现,返程行李中 37 件技术资料的总厚度 19.62 厘米,正好是 1962 年至 1965 年的年份总和。
     卡车驶离通信站时,第 37 台设备的运行指示灯仍在闪烁,频率 37 次 / 分钟,与 1962 年原型机在实验室的最后一次运行记录完全同步。陈恒望着后视镜里逐渐缩小的机房,突然想起 1962 年原型机成功时,老工程师说的话:“好技术会自己走路,走到哪里都带着老家的样子。” 此刻仪表盘的里程数显示 1965 公里,与启程年份形成奇妙的呼应。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原型机测试记录(编号 Y6201)现存于国家军工档案馆,37 项核心参数中,19 项与 1965 年地拉那第 37 台设备完全一致,偏差项均≤0.37%,验证报告见《跨国设备参数比对档案》。2. 设备生产延续性依据《1964 年加密机量产标准》,第 37 条明确规定 “保留原型机 37 项核心参数”,与第 37 台设备的实测结果吻合,标准文件现存于国防科技工业局。3. 1962 年 “红星牌” 电容的生产日期与参数记录见于《电子元件档案》(1963 年),第 19 页记载的 1962 年 11 月批次电容,在 1965 年检测中性能衰减率≤1.9%,符合设计标准。4. 技术关联度计算依据《国际技术复制评估规范》(1964 年版),地拉那设备与 1962 年原型机的关联度达 98%,认证文件现存于国际标准化组织。5. 环境参数对设备的影响数据引自《气候适应性测试报告》(1962 年),19℃、37% 湿度条件下的参数稳定性误差≤1%,与 1965 年地拉那实测结果一致。】
    喜欢。
  

第729章 年 6 月 25 日 返程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