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5章 年4月5日 设备选型[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4 月 5 日的设备仓库,第 37 台加密机的金属铭牌在阳光下反光,“1964 年 7 月出厂” 的字样与旁边 1964 年国内使用的同批次设备完全一致。陈恒用 1964 年的测试表比对,第 37 台的稳定性得分 98 分,表中 “连续运行 370 小时无故障” 的记录与国内设备的第 19 组数据误差≤0.1 分。设备外壳的磨损度测量显示,37 台同批次机器的平均划痕深度 0.37 毫米,第 37 台因存放环境特殊仅 0.19 毫米,符合 1964 年出厂标准。阳光透过仓库窗户,在两台设备的参数屏上投下重叠光斑,98 分的数字边缘与 1964 年验收时的铅笔圈完全吻合。字幕浮现:当为地拉那挑选的加密机与 1964 年国内设备共享同个批次编号,第 37 台 98 分的得分里藏着生产线上的质量密码 —— 这是设备选型对可靠性传承的严格遵循。】
     一、批次溯源:第 37 台的生产印记
     设备仓库的第 19 排货架,1964 年生产的加密机按出厂顺序排列,第 37 台被红色绸布覆盖,掀开时露出与国内在用设备相同的 “波导  3 型” 标识。陈恒核对生产台账,第 37 台的流水号 “” 中,“6407” 代表 1964 年 7 月,与国内该批次首台设备的生产日期完全一致,“19” 则对应当月第 19 个工作日的生产线编号。
     “1964 年 7 月我们共生产了 37 台,国内用了 19 台。” 老工程师周工戴上白手套抚摸设备外壳,第 37 台的喷漆厚度经测量为 0.98 毫米,与国内第 19 台的误差≤0.01 毫米,“当时这条生产线的第 19 道工序是密封性检测,第 37 台的检测记录现在还能查到。” 技术员小马调出 1964 年的质检报告,第 37 页记载第 37 台的氦质谱检漏率为 1.9×10??Pa?m3/s,与国内设备的平均水平完全吻合。
     陈恒突然注意到第 37 台的电源接口有细微划痕,形状与 1964 年国内设备的插拔痕迹一致。“这是 1964 年出厂前的老化测试留下的。” 他指着划痕间距 3.7 毫米,“每插拔 19 次就会形成这样的规律,第 37 台的插拔次数正好是 19×3=57 次。”
     二、稳定性验证:98 分的历史依据
     测试台的仪表显示,第 37 台加密机连续运行 19 小时后,稳定性得分稳定在 98 分。陈恒翻开 1964 年的验收标准,第 37 页明确 “98 分对应‘无故障运行≥370 小时”,而第 37 台的实际测试记录是 372 小时,超出 2 小时,与国内第 19 台的超出时间完全相同。
     “1964 年给国内选设备时,第 19 台也是 98 分。” 周工对比两份得分表,第 37 台在 “低温稳定性” 项目扣 1 分,“强电磁干扰” 项目扣 1 分,扣分点与国内设备完全一致,“这不是巧合,是生产线的质量控制精度在起作用。” 小马用示波器测量,第 37 台的信号波动幅度 0.19 毫伏,比国内设备低 0.01 毫伏,因未经历国内的野外环境磨损,状态更优。
     年轻技术员小李不解为何非选第 37 台,陈恒让他看 1964 年的批次分析:37 台设备中,第 19、37 台的核心电容来自同个批次,老化速率比其他设备慢 19%,“这两台是当年的‘质量标杆,第 19 台留国内,第 37 台最适合对外援建。”
     三、心理博弈:信任与验证的拉锯
     方案组有人提出选 newer 批次的设备,认为 98 分不如满分稳妥。陈恒调出 1964 年的全批次测试数据:37 台平均分 91 分,98 分是仅次于 99 分(仅 1&nb

第715章 年4月5日 设备选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