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次数最容易出现气流干扰,此刻溶洞里的气流竟真的在此刻波动,与历史记录形成诡异呼应。
黑暗放大了每个人的紧张感。当第 37 组数据全部合格时,小马忽然笑出声:“1962 年的标准像个老伙计,在黑暗里帮我们盯着参数。” 陈恒没说话,只是将 1962 年与 1965 年的测试记录并排放,两页纸上的 37 组数据偏差均≤0.1 厘米,如同一串穿越三年的密码,在黑暗中完成了验证。
四、逻辑闭环:光与影的参数咬合
天快亮时,团队做了最后一次综合测试:用 19 节电池的残余电量点亮手电筒,替代烛光投射。结果显示,3.7 厘米字高的投影在两种光源下误差≤0.05 厘米,与 1962 年 “多光源兼容性测试” 的结论完全一致。陈恒在岩壁上画下光路图,烛光与手电光的夹角 37 度,形成的投影重叠区正好是 1962 年规定的 “加密有效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把 1962 年的光源补偿系数加进去。” 陈恒让小马计算,当烛光亮度降至 19 流明时,投影放大倍数需增加 0.1 倍,结果正好抵消亮度损失,保持 3.7 厘米字高不变。周工发现,这个系数与 1962 年第 19 号测试报告中的 “弱光修正值” 完全相同,“三年前的数字,今天还在管用”。
测试结束时,陈恒将所有数据按 1962 年的格式整理成表,37 组投影参数与对应的加密指令形成闭合曲线,曲线终点与 1962 年野外测试的终点误差≤0.01,“这不是测试,是给 1962 年的标准画了个句号”。
五、技术沉淀:无电经验的标准转化
清晨的阳光透过溶洞缝隙照进来,陈恒在岩壁上刻下最后一道痕:“3.7 厘米字高,适用于无电环境。” 刻痕深度 0.37 厘米,与 1962 年标准工具的刻痕深度一致。小马将测试数据誊抄到 1962 年的野外手册空白处,字迹大小 3.7 毫米,与原手册的铅字完美融合。
“以后深山通信,就按这个参数来。” 陈恒合上手册,封面的磨损程度显示它已伴随团队走过 19 个省份,却仍保持着 37 毫米的厚度 —— 与 1962 年出厂时相同。周工在总结会上说:“1962 年的标准扛住了无电测试,我们扛住了对标准的信任。”
离开溶洞时,陈恒带走了那支用了 37 小时的蜡烛,烛芯残留长度 1.9 厘米,正好是 1962 年蜡烛测试的 “最低有效长度”。他把烛芯包进 1962 年的测试记录里,两物的重量相加 37 克,成为三线建设通信标准的第一份实物档案。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野外密码通信标准》(编号 JT6219)明确规定:“密码本铅字高度 3.7 毫米,烛光投影放大 10 倍,标准字高 3.7 厘米,误差允许 ±0.1 厘米”,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通信档案馆第 37 卷。2. 无电环境测试方法引自《特殊环境通信规程》(1963 年内部版),其中 “烛光 投影” 加密法的 37 组验证数据,与 1965 年溶洞测试结果偏差≤0.05 厘米,收录于《三线建设通信技术储备报告》。3. 密码本防潮性能参数源自《军工纸品物理性能测试手册》(1962 年版),第 19 页记录的 “遇水尺寸稳定性” 指标,与 1965 年测试结果完全吻合。4. 多光源兼容性测试依据《光环境加密适配指南》(1962 年),烛光与手电光的误差补偿公式,在 1965 年测试中验证有效,计算过程现存于《野外通信算法汇编》。5. 19621965 年投影参数闭环验证,经《技术参数传承认证办法》(1964 年)审核,逻辑关联度≥0.99,结果收录于《三线建设技术标准白皮书》。】
喜欢。
第703章 年1月15日 无电测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