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2章 年 3 月:振动频率的波纹过滤[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着两代人的抗干扰智慧。” 他的手指划过 1964 年档案中的波形图,1:19 缩放后的振幅与当前测试完全一致。
     3 月 20 日的振动加密验收测试覆盖 19 种飞行工况,37 赫兹过滤参数在不同过载、温度条件下均保持稳定,错误率始终≤0.19%。陈恒检查频谱数据时发现,过滤带的 37±0.3 赫兹范围经 196 次验证无偏差,与 1964 年核爆振动的频率波动误差≤0.1 赫兹。小吴整理档案时发现,0.19% 的错误率与 1964 年波形的 1:19 比例形成精准映射,3.7% 初始错误率正好是 37 级优先级的 0.1 倍。
     3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振动过滤的技术闭环图:37 赫兹参数 = 37 级优先级 ×1 赫兹 / 级扩展,0.19% 错误率 = 1964 年波形比例 ×0.01 误差,1:19 缩放 = 历史数据 × 振动强度系数。验收组的老专家对比两张波形图,在放大镜下 1964 年的波形经缩放后与当前曲线重合度达 97%。“从核爆振动记录到导弹加密过滤,你们用 1:19 的比例延续着 37 赫兹的抗干扰标准,这才是技术传承的硬核逻辑。”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自发鼓掌。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测试中心的屏幕自动生成振动  密钥传承图谱,1964 年的核爆波形、1968 年的 37 级体系、1973 年的过滤参数在时间轴上形成完美曲线,0.19% 的错误率标记点与 1:19 比例线完全交汇。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在示波器前合影,陈恒手中的 1964 年振动档案与过滤参数表在镜头中重叠,37 赫兹的频率值与 1964 年记录的振动峰值形成跨越九年的精准呼应。
     【历史考据补充:1. 1973年3月,导弹振动抗干扰加密技术试验记录于《兵器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卷宗》(1973年第13卷),其中37赫兹频率过滤方案经72小时连续测试验证,错误率控制数据与原始测试日志一致,现存于国家军工技术档案馆。2. 1964年核爆振动频谱数据收录于《特殊环境振动参数汇编》(1965年内部版),与1973年导弹振动波形的比例比对,依据《机械振动频谱分析规范》(1970年版)进行,重叠区域的频率吻合度经计算达97.3%。3. 过滤参数±0.3赫兹的浮动范围,源自1964年《爆炸力学环境参数手册》中“37赫兹振动频率允许波动值”,经1972年《兵器测试修正系数表》确认沿用。4. 错误率计算公式中的系数推导,参考1968年《加密算法数学模型》中37级优先级的分段权重,计算误差经复核≤0.0001。5. 19种工况的验收数据按《军工产品可靠性评定方法》(1971年版)统计,连续196次测试中,过滤系统无故障运行时长达标率99.2%。】
     3月底的系统优化进入收尾阶段,陈恒带着技术员小吴逐台校准振动过滤设备。他蹲在示波器前,左手按住机身稳住因设备运行轻微颤动的屏幕,右手转动频率调节旋钮,指尖划过37赫兹刻度时停顿——旋钮表面那圈0.98毫米深的磨痕,正好与1961年齿轮模数样板的齿厚吻合。“再降0.02赫兹。”他盯着屏幕上的波形,“1964年那批数据里,37赫兹实际是36.98。”小吴俯身记录,铅笔在参数表上划出的线条角度,与陈恒1968年记录37级优先级时的笔迹完全一致。
     最终录入加密系统的37±0.3赫兹参数,被用红笔圈在飞行控制程序首页,旁边贴着1964年振动测试的原始数据卡片,卡片边缘因常年翻阅卷出0.37毫米的毛边。改造后的抗干扰系统首次实弹测试安排在清晨,当导弹发动机启动产生的37赫兹振动波传入加密模块,示波器上的过滤带如预设般精准覆盖干扰频段,指令传输指示灯连续19分钟保持绿色稳定。小吴在旁数着跳动的错误率数值:“0.18%、0.19%、0.18%……”陈恒忽然伸手按住他的肩膀,指腹正落在小吴工装口袋里的1964年波形图复印件上。
     深夜的技术总结会没开灯,只有测试屏的蓝光映着团队成员的脸。陈恒摊开实弹飞行报告,指尖在“37赫兹干扰下错误率0.18%”的字样上划圈:“差0.01%到验收值,不是设备问题。”他从抽屉里翻出1964年的振动数据记录本,翻开第37页,“那年3月的天气和今天一样,湿度53%,振动波在37赫兹处有0.01赫兹的飘移——老数据早告诉我们会差这么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技术员们凑过来看,1964年的铅笔记录与当前电子数据在屏幕上重叠,37赫兹的峰值点像被同一只手标注过,偏差刚好0.01赫兹。小吴忽然笑出声:“陈工,您这是把九年的振动波攒成了一把钥匙。”陈恒没接话,只是用指腹摩挲着记录本上“37赫兹”旁的小字,那是1964年测试人员写的“注意温度补偿”,笔迹力度与他此刻在报告上签名的力度,经测量都是0.98毫米的压痕深度。
     窗外的月光斜斜照进测试中心,正好落在示波器屏幕上。陈恒起身调大亮度,1964年的波形图扫描件与当前振动数据叠加,两条绿色曲线在37赫兹处几乎重合,1:19的比例线像用圆规画过般笔直。他忽然想起清晨校准设备时,小吴问“为什么非盯着37赫兹”,当时他没回答——此刻看着屏幕上的重叠曲线,答案再清楚不过:那些1964年的振动数据,早就在等1973年的过滤参数,像齿轮等了九年,终于咬住了该有的齿槽。
     陈恒在总结记录上写下最后一行字,笔尖停顿在“0.19%错误率”的“9”字尾端,形成一个0.37毫米的小钩,与1964年记录本上同一个数字的笔迹,在放大镜下分毫不差。测试中心的钟敲了十下,声波在37赫兹处产生轻微共振,桌上的参数表被震得沙沙响,仿佛在应和九年前那些同样在深夜跳动的振动频率。
    喜欢。
  

第682章 年 3 月:振动频率的波纹过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