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5章 年 4 月 16 日:发射日的事件闭环[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二字的笔画数据流入加密模块。小李紧盯着计时器:“1 秒,密钥生成完成;3 秒,双密钥交叉验证通过;5 秒,卫星转发链路建立;7 秒,北京总部接收确认!” 陈恒的笔尖在日志上划出 7 秒的时间线,与 1968 年核爆指令的时间轴完全重叠。
     9 时整,正式发射进入倒计时。陈恒的手指悬停在指令发送键上,指尖的汗珠滴落在参数表上,晕开 “28.256 兆赫 = ÷1000” 的换算公式。当倒计时至 “0”,他沉稳按下按键,主控站的指示灯按 28 位密钥顺序依次亮起,7 秒后耳机里传来北京总部的解密成功反馈:“指令清晰,验证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卫星入轨后的首组遥测数据在 9 时 15 分传回,28.256 兆赫的载波频率将温度、压力等参数加密传输,陈恒调出频谱分析仪,波形图的峰值与 1969 年 9 月对接时的 282.56 兆赫形成 1:10 比例,频率稳定性误差≤0.001 兆赫。技术员小张同步解密数据:“遥测参数正常,加密成功率 100%,28 位密钥与卫星应答器完全匹配!”
     10 时 30 分的系统复盘会上,陈恒展示了加密传输的闭环图谱:28 位密钥 =“发射” 笔画数 ×1 位 / 画 + 3 位冗余校验,7 秒传输 = 密钥生成 2 秒 + 卫星转发 3 秒 + 解密验证 2 秒,28.256 兆赫 = 历史信箱编号 ÷1000 缩放系数。每项参数都能在 19681969 年的技术档案中找到对应源头,误差均≤0.1 单位。
     参与验收的老专家们仔细核对数据,当看到 28 位密钥的第 19 位正好是 1968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核心参数,第 28 位与 1969 年 12 月的年度评分 98.7 分形成数值关联时,一位亲历过 1962 年齿轮加密研究的专家感慨:“从 0.98 毫米的齿轮模数到 28 位笔画密钥,7 年时间,你们真的把技术闭环做扎实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主控站的窗户,在 28 位密钥的参数表上投下光斑,陈恒将加密成功的指令记录存入档案袋,封面的 “1970.4.16” 标注与 1968 年 4 月的首次汉字加密测试报告形成两年闭环。远处的发射塔架仍矗立在蓝天下,28.256 兆赫的电波载着卫星遥测数据持续传输,那些由笔画转化的密钥序列,此刻正成为天地通信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发射加密通信档案》,1970 年 4 月 16 日确实施行 “汉字笔画拆解加密法”,“发射” 繁体 28 画对应 28 位密钥,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19 卷。2. 7 秒传输时长源自《核爆指令传输规范》(1968 年版),与实传时间误差≤0.1 秒。3. 28.256 兆赫频率经《跨年度参数谱系》验证,确为 信箱编号的千分之一缩放,频率稳定性符合当时技术标准。4. 双密钥交叉验证逻辑现存于《航天加密系统操作手册》,1969 年 10 月全流程演练已验证其可靠性。5. 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铁塔  马兰” 密码体系发展报告》确认,误差范围均在允许值内。】
     傍晚的主控站,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发射日加密记录,档案柜里 19681970 年的技术文档按时间顺序排列,从齿轮模数到笔画密钥,从单节点测试到天地闭环,0.98 毫米、19 位、28 画、37 级、282.56 兆赫等核心参数在灯光下连成完整轨迹。当卫星的遥测信号再次以 28.256 兆赫传入接收天线,陈恒知道,这次成功不是终点,而是 “铁塔  马兰” 密码体系在航天领域延续的新起点。
     深夜的技术总结会上,团队成员看着实时更新的卫星运行数据,28 位密钥的加密强度仍保持在最高级,28.256 兆赫的频率从未偏离预设值。陈恒在黑板上写下:“当笔画成为密钥,频率构成闭环,7 秒的传输便不再是简单的时间计数 —— 这是三年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那颗带着 28 位密钥的卫星正在轨道上稳定运行,将加密技术的传承写入太空的历史。
    喜欢。
  

第645章 年 4 月 16 日:发射日的事件闭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