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6章 年5月:高温延迟[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5 月沙漠正午,导弹通信设备外壳温度显示 58℃,热管散热密钥器的红色冷却液在 3.7 毫米内径管道中流动,流速计指针稳定在 1.2 升 / 分钟。延迟时间记录仪上,12 秒的初始延迟曲线与 3 秒的优化后曲线形成 4:1 比例,热管外壁的温度梯度(每厘米下降 1.9℃)与密钥校验位强度曲线完全重合。数据流动画显示:3.7 毫米内径 = 密钥校验位长度 37 位 ÷10,1.2 升 / 分钟 = 1963 年水冷系统流速标准 ×1,12 秒→3 秒 =(58℃37℃)×0.4 秒 /℃,三者叠加生成的 “3.7+1.2+3=7.9” 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形成 0.42:1 的温度  结构补偿比。字幕浮现:当冷却液的每一次循环都在缩短指令延迟,3.7 毫米的管道与 1.2 升的流速共同计算着高温下的加密响应速度 ——1966 年 5 月的散热不是简单的设备降温,是中国密码人用物理散热与密钥校验编织的高温防护网。】
     【镜头:陈恒用红外测温仪对准通信设备主板,58℃的读数让指针超出绿色安全区 19℃。他翻开 1963 年水冷系统档案,手指停在 “1.2 升 / 分钟” 流速参数上,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下热管截面图,内径标注 3.7 毫米,与旁边的密钥校验位长度记录形成数值呼应。技术人员正在拆卸设备外壳,散热风扇的积尘厚度(0.37 毫米)与 1964 年误差率参数形成精度关联,远处的沙漠地表温度计显示 62℃,与设备内部温度形成 4℃温差。】
     1966 年 5 月 7 日正午,沙漠的热浪让通信机房的温度计指针卡在 58℃。连续 4 次导弹指令传输模拟中,信号延迟时间从清晨的 3 秒升至正午的 12 秒,最后一次甚至触发了系统超时警报。陈恒盯着主板上因高温膨胀的电路焊点,想起 1963 年核爆数据传输时的水冷降温方案 —— 当时用 1.2 升 / 分钟的流速将设备温度控制在 37℃以下。“把散热系统变成密钥的一部分,” 他对技术组说,在设备图纸上标注热管位置,内径 3.7 毫米的尺寸不仅满足散热需求,更对应 37 位密钥的校验位长度,形成 “物理散热 + 数据校验” 的双重防护。
     当天的方案设计中,陈恒确定三个核心参数:热管内径 3.7 毫米(确保每秒 0.37 升流量)、冷却液流速 1.2 升 / 分钟(严格沿用 1963 年水冷标准)、散热面积 190 平方厘米(与设备主板面积 1:1 匹配)。他让焊工按 0.98 毫米精度焊接热管接口,这个公差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一致。测试时发现,当流速稳定在 1.2 升 / 分钟,设备温度每下降 1℃,延迟时间缩短 0.75 秒 —— 这个比例让他计算出目标温度:需降至 46℃才能将延迟控制在 3 秒内,恰好是沙漠昼夜温差 19℃的中间值。
     【特写:陈恒用卡尺测量热管内径,3.7 毫米的读数与密钥校验位计数器的 37 位显示形成 1:10 比例。冷却液的比热容数据(1.9 千焦 / 千克?℃)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形成数值呼应,温度计的 58℃刻度线与 1963 年水冷系统的最高耐受温度完全重合。延迟计时器的 12 秒初始值与 3 秒目标值用红线连接,

第596章 年5月:高温延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