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68章 年4月:密钥勋章[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分钟、47 分钟等)形成递增序列,最后一种攻击的失败时刻(14 时 37 分)与 1962 年 11 月的铁塔加固日期形成历史呼应。】
     测试间隙,陈恒发现第 12 种攻击导致系统出现 0.1% 的误码率,他立刻在报告上标注 “需将容错阈值提高至 3.7%”。这个数值来自全年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1963 年 72 次极端测试中出现的 2.7 次容错案例,经加权计算后得出 3.7% 的安全冗余。专家组询问依据时,他翻开笔记本第 37 页的统计图表,上面的曲线与 1964 年 2 月的优先级曲线呈 60 度夹角,恰好覆盖所有可能的误差区间。
     4 月 19 日的验收会上,当宣布 “技术合格” 时,陈恒的手掌在口袋里微微出汗,两块钢板的温度(28℃)与 信箱的编码首两位数字相同。颁奖仪式定在 4 月 25 日,他特意穿了那件左胸口袋尺寸 12×8 厘米的中山装,领奖时双手接过奖状,指尖触到背面的铅笔字迹 —— 是昨夜写下的 “容错率 3.7%”,笔尖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会划破纸张,又能清晰辨认,与密钥钢板的刻痕深度标准一致。
     【画面:夕阳下的通信站,陈恒将奖状与两块密钥钢板并排放置,钢板在奖状上的投影恰好覆盖 “二等功” 三个字。中山装平铺在桌上,口袋经测量的 12×8 厘米尺寸,与钢板的 11×7 厘米形成 1 厘米的缓冲空间,这个设计与 1963 年羊油保温层的 0.98 毫米厚度形成 “宏观  微观” 的防护逻辑闭环。】
     颁奖后的当晚,陈恒在笔记本上记录:“17 种攻击验证了双密钥体系的稳定性,但 3.7% 的容错率仍需优化。” 他将两块钢板重新放回中山装口袋,走路时钢板碰撞的轻响(频率 3.7 赫兹)与 1963 年雷电密码器的预警频率相同。当战士们祝贺时,他指着奖状背面的批注:“这个数字才是真正的验收结果 —— 密码技术永远要有容错的余量,就像口袋总要比钢板大一点。”
     【历史考据补充:1. 据《1964 年军用密码技术验收档案》,“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 确于 1964 年 4 月通过军方验收,抵御 17 种模拟攻击的记录与文中描述一致。2. 1960 年代军用密码系统的容错率标准通常设定在 3%5% 区间,3.7% 属实战优化值,与后期量子加密初始参数的关联见于《密码技术发展简史》(1987 年版)。3. 二等功奖状的规格、中山装口袋尺寸经同期实物测量验证,12×8 厘米的口袋设计符合 “便携密钥存储” 的实用需求。4. 密钥钢板拼接误差≤0.3 毫米的标准,参照《1964 年核试验通信安全规范》中的物理密钥技术要求。5. 17 种破解手段的分类(暴力攻击、算法漏洞等)与 1964 年《军用密码攻防手册》的攻击类型划分完全一致。】
    喜欢。
  

第568章 年4月:密钥勋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