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9 月 23 日的茶岭铀矿 3 号坑道,36 岁的1958 年 9 月的《改装工作日志》,34;继电器第 17 次短路电阻漂移超阈值 34;的记录占满三页,陈恒的钢笔在34; 无专业工具 34;的条目旁画了五颗星。他的右手食指缠着渗血的纱布 —— 那是用矿车辐条制作继电器时被金属毛刺划伤的。工作台是块钉在坑道壁的木板,盖革计数器的气体放电管旁摆着半碗融化的蜂蜡,表面漂浮着几根柳条纤维,矿灯的光影在潮湿的岩壁上投射出齿轮与电阻的抽象图案。字幕浮现:当理想中的密码机蓝图遭遇现实的岩壁,陈恒团队在矿尘与湿气中开始了元件的拉锯战。他们用矿工的扁铲代替示波器探头,拿算盘珠子模拟二进制信号,在继电器的噼啪声与竹筒的共振中校准误差 —— 那些被汗水泡胀的笔记本、在岩壁刻下的计算公式、用绷带包裹的烙铁焊点,终将在历史的工业创新史上,成为中国从34; 图纸空想 34;迈向34; 土法落地 34; 的第一组攻坚坐标。】
1958 年 9 月 23 日凌晨,茶岭铀矿临时实验室的煤油灯芯爆出火星,陈恒盯着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27 岁的小张第 12 次更换继电器触点:34;陈处长,矿尘比预计的细三倍,34; 他举起被铀粉覆盖的接点,34;连蜂蜡层都挡不住。34; 工作台对面,老赵正在用扁铲打磨矿车辐条,试图将其加工成 0.5 毫米的继电器簧片,铁器摩擦声在寂静的坑道里格外刺耳。
一、元件适配的微观战场
材料组的困境始于电阻器。理论组需要 0.1% 精度的电阻来稳定脉冲频率,但山区只能找到农用电话机的碳膜电阻,精度仅 5%。李工的算盘敲得发烫:34;必须做温度补偿,34; 他指着坑道里的湿度计,34;每升高 1℃,电阻值变化 0.05Ω,相当于密钥偏移 1.2 个档位。34; 陈恒突然想起在平潭岛见过的渔民晒盐 —— 利用蒸发原理稳定湿度,34;把电阻埋进晒干的石膏粉,34; 他抓起一把矿洞深处的石膏岩,34;石膏的吸湿性能让电阻环境湿度稳定在 60%。34;
更大的挑战是气体放电管的供电。盖革计数器原装电池在潮湿环境中寿命仅 2 小时,而矿区每天需要持续传输数据。老赵从报废的矿石收音机拆下舌簧喇叭,34;把它改造成电磁感应装置,34; 他用矿车电缆缠绕喇叭铁芯,34;利用坑道里的杂散电流发电,就像给计数器装个 39; 矿石心脏 39;。34; 但首次测试中,感应电流的波动让脉冲频率漂移了 15 次 / 分钟,李工不得不加入矿工的经验公式:34;海拔每升高 100 米,杂散电流增强 0.3mA,这个修正值得编进加密算法。34;
二、加密算法的算盘推演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用粉笔写下的加密公式被雨水洇湿三次。传统的质数齿轮加密需要 17×23×31 的组合,但改装后的计数器只能提供 13 个密钥档位,34;相当于把三锁头密码改成两锁头,34; 他盯着算盘上的 13 颗算珠,34;必须引入动态偏移量。34; 陈恒建议用矿工记录的矿石湿度数据:34;每天清晨的湿度变化是天然的密钥种子,34; 他指着《矿坑水文日志》,34;就像给密码机上了把 39; 水密码锁 39;。34;
9 月 25 日的算法测试中,小张发现加密后的数据在传输中出现周期性乱码,追溯源头竟是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间隔存在 0.2 秒的机械误差。34;这误差和矿车经过时的振动频率一致,34; 陈恒贴着坑道壁感受矿车的震动,34;得做振动补偿。34; 老赵立刻想到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34;把安全帽的柳条纤维做成减震垫,34; 他剥下安全帽的内衬,34;比苏联的橡胶垫更适应潮湿环境。34;
三、环境绞杀的绝地反击
最致命的威胁来自坑道的电磁干扰。当矿灯的电流波动与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叠加,示波器上的波形变成
第313章 艰难改装过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