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6章 特务活动现端倪[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3 月的福建平潭岛监测站,35 岁的1957 年 3 月 12 日的《异常信号监测记录》,34;0 时 23 分、3 时 17 分、6 时 05 分出现 27.8MHz 脉冲信号34; 的记录旁,画着信号波形的草绘,纸页边缘印着军用接收机的刻度油渍。他的军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53 年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信号本,与桌上的 34;56 型34; 电子管示波器形成时空交错的监视网络。镜头扫过监测站窗外的海岸线,月光在礁石上投下如摩尔斯电码般的阴影,与室内纸带打孔机的 34;咔嗒34; 声共同编织着隐秘的电波密语。字幕浮现:1957 年的台海之春,当福建沿海的渔民开始春耕,一群戴着耳机的技术人员在电子管的辉光中捕捉异常震颤。陈恒们用示波器丈量信号的每一道褶皱,在算盘上推演发报间隔的数学规律,于时断时续的电波与风平浪静的海面间识破伪装 —— 那些被红笔圈注的异常时段、在监听本上重叠的三角定位坐标、深夜礁石滩上的脚印与摩尔斯电码的对应关系,终将在历史的反特卷宗里,成为中国密码人从 34;技术防御34; 迈向 34;电波缉凶34; 的第一组追踪坐标。】
     1957 年 3 月 15 日,福州军区情报处的地下室里,陈恒的手指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划出三道平行虚线。26 岁的技术员小张盯着纸带记录仪吐出的波形图:34;陈处长,这个信号每次出现都是凌晨两点,34; 他指着波形边缘的毛刺,34;持续 3 分钟,间隔 1800 秒,比闹钟还准时。34; 陈恒的目光落在信号频率 ——27.8MHz,恰好避开我军常规通信频段,这个细节让他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截获的美军特种通信信号。
     一、电波海洋的异常震颤
     平潭岛监测站的监听室里,七台 34;56 型34; 接收机呈扇形排列,耳机里的电流声中偶尔夹杂着渔船的呼叫。老技工老赵突然摘下耳机:34;不对,34; 他敲了敲接收机外壳,34;刚才那串 39; 滴滴答 39;,间隔比民用信号短 0.3 秒。34; 值班员对照《民用通信频率表》,27.8MHz 频段标注着 34;无固定用户34;,但信号出现时,海面上的渔船桅杆总会闪过微弱的灯光。
     3 月 18 日,陈恒带着便携式测向仪登上猫头乾渔村的礁石。当信号再次出现,测向仪指针指向东南方向 45 度 —— 那是公海与近海的交界处。他蹲下身,发现礁石缝隙里有新鲜的胶鞋印,鞋跟纹路与 1955 年捕获的特务鞋底完全一致,34;老张,34; 他对随行的侦察员说,34;通知海防连,重点监视凌晨两点的渔船动向。34;
     二、时间序列的数学破译
     回到监测站,理论组的李工正在用算盘推演信号出现规律。他将 17 天的监测数据列成矩阵,发现发报时间与潮汐周期存在微妙关联:34;满月前后三天,信号出现频率增加 30%,34; 他指着算盘上的农历日期,34;敌人在利用涨潮掩护发报。34; 陈恒盯着李工手绘的三角函数图,突然想起在苏联学过的 34;时间序列分析34;,34;把发报间隔转化为数学模型,34; 他在黑板上写下公式,34;看看是否符合泊松分布。34;
     三天后,李工的计算结果让所有人屏息:发报间隔的标准差仅 0.8 秒,这种异常的规律性,正是专业情报电台的特征。34;民用报务员的间隔误差至少 3 秒,34; 陈恒敲了敲监测本上的记录,34;这是训练有素的特务在发报。34;
     三、礁石滩的物证链拼接
     3 月 22 日,侦察员在东庠岛抓获一名可疑渔民,搜出的鱼篓底部藏着微型发报机。陈恒亲自拆解设备,发现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达 0.

第306章 特务活动现端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