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4章 土法探索起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算法落地
     理论组的地下室里,留苏归来的小陈正在用算盘模拟加密算法。根据李工翻译的苏联资料,加密需要 128 位的密钥空间,但国产机械计数器最多只能做到 32 位,34;就像用扁担挑大象,34; 小陈盯着算盘上的 32 颗算珠,34;得把大数字拆成小块。34; 他突然想起在火车上看到的货郎担 —— 把货物分成多个竹篓肩挑,于是设计出 34;分段加密法34;:将长密钥分解成 4 段,通过齿轮组的联动实现整体加密。
     这个方案在机械组引发轰动,老王带着徒弟们制作出四组联动齿轮,每组刻着不同的加密刻度,34;就像老辈人用的密码锁,34; 他指着齿轮组的联动轴,34;得同时拨动四个轮子才能开锁。34; 当四组齿轮在算盘的配合下完成首次加密试验,陈恒发现,这种土法设计的加密强度,居然超过了单纯仿制的苏联设备。
     四、煤油灯下的系统整合
     1956 年 10 月,第一台土法加密装置进入总装阶段。木壳子是请故宫修缮厂的老师傅用椴木打的,表面刷着三层生漆;核心传动组由缝纫机摆梭、钟表齿轮、自行车辐条组成;继电器触点缠着芭蕉叶纤维,外面套着竹篾编的防护罩。李工带来的群论公式被刻在铜制齿轮上,成为这台 34;土洋混血34; 设备的理论心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总装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号同步。当老赵的机械组和李工的理论组为齿轮咬合角度争执不下,陈恒想起在科学大会上钱三强说的 34;实用主义34;,34;我们不是要造艺术品,34; 他用粉笔在木壳上画下妥协方案,34;把理论值放宽 0.5 毫米,用棉线做弹性缓冲。34; 这个来自生活经验的设计,让齿轮组的同步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五、历史齿轮的本土印记
     1956 年 12 月,当 34;56Ⅲ 型土法加密机34; 在哈尔滨军事基地通过测试,省军区的王参谋发来贺电:34;在  30℃环境下连续工作 48 小时,加密准确率 97%,超过预期。34; 陈恒在验收报告中写下:34;这台设备的 237 个零件里,只有 3 个轴承来自苏联,其余全部产自国内轻工机械厂,证明土法探索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扎根中国工业土壤的必然选择。34;
     研究所的陈列柜里,这台设备与苏联的 34;费奥纳34; 密码机并排摆放,前者的木壳上还留着老赵的手纹,后者的金属外壳闪着冷光。但在密码战线上,土法设备很快展现出独特优势:在舟山群岛的盐雾中,生漆涂层的寿命是镀铬层的 3 倍;在秦岭的潮湿隧道里,竹纤维绝缘件让设备故障率下降 60%。那些曾经被视为权宜之计的土办法,正在实战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个月后,当陈恒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改良方案,山西的煤矿电工寄来用坑道木制作的齿轮箱,浙江的钟表匠画来更精密的齿轮加工图,他知道,土法探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设备本身 —— 它让中国的密码技术第一次真正扎根于本土工业,让每个技工、战士、甚至农民的智慧,都成为密码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在地下室里诞生的齿轮、在煤油灯下缠绕的纤维、在算盘上算出的算法,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自主创新的起点。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1956 年土法设备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SB5604)、陈恒工作日记及机械组、材料组核心成员访谈实录整理。缝纫机摆梭改造细节、芭蕉叶纤维绝缘工艺,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设备土法制造实录》(档案编号 TF5602)。设备测试数据、改良方案来源均经过历史考据,确保技术细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304章 土法探索起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