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3 年 6 月的北京崇文门邮电支局,45 岁的项目负责人1972 年的《城市管理效率调查报告》,34;火警响应时间平均 18 分钟交通拥堵路段人工排查耗时 40 分钟 34;的标注被红笔圈成重点,纸页边缘贴着老徐手绘的34; 城市通信管网与交通灯联动示意图 34;,电传打字机的纸带在桌上堆成小山,与墙上悬挂的34; 全国城市建设展览会 34;宣传画形成技术与管理的时代共振。他的灰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北京市话网分布图》,翻到34; 崇文门片区 34;页,空白处画满摄像头与交换机的连接符号。镜头扫过窗外杂乱的架空线,与地下 3 米处正在铺设的通信电缆形成地上地下的空间对话。字幕浮现:1973 年盛夏,当城市管理还依赖人力巡查与电话接力,一群夹着配线图与调度表的邮电人,在交换机与交通灯之间架设智能桥梁。老徐们用电传码编织城市数据网,在配线架上标注管理节点,于手摇电话的34; 滴滴 34;声与交通岗亭的哨音中寻找协同 —— 那些被磨破的管网图纸、在调度室贴满的响应时间表、用红漆写在交换机上的34; 城市 7334;编号,终将在历史的智慧城市史上,成为中国邮电通信与城市管理从34; 独立运行 34;迈向34; 融合共生 34; 的第一组智能坐标。】
1973 年 6 月 5 日,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的青砖会议室里,老徐将《1972 年冬季供暖管道爆裂事故分析》摔在铺满等高线图的桌上,28 岁的交通工程师小陈看着 34;因通信延误导致抢修晚到 40 分钟34; 的红色批注,手中的铅笔在 34;架空线故障导致交通灯失控 32 次34; 的统计栏划出深深的折痕。34;去年除夕,34; 老徐敲了敲从消防局带回的值班记录,泛黄的纸页上,34;王府井百货大楼火警因电话占线延误报警 3 分钟34; 的记录盖着急救红章,34;我们的通信网和城市管理网,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碰不到一块儿。34; 他面前的玻璃柜里,陈列着 1969 年安装的 34;69 型34; 城市火警电话,拨号盘上的数字已被磨得发亮,却因无法定位具体路段常被误判。
一、配线图上的城市觉醒
根据《1973 年邮电智慧城市试点档案》(档案编号 ZHCS19730601),老徐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城市管理信息孤岛34; 难题。在崇文门交通岗亭,他们发现交警靠望远镜观察路况,发现拥堵后需步行 500 米找电话亭报警,34;就像古代的烽火台传讯,34; 老徐盯着岗亭墙上的手绘交通图,红蓝铅笔标注的拥堵点与邮电局的配线图完全错位,34;得让通信网变成城市的 39; 神经线 39;。34;
6 月 10 日,首次跨部门协调会在邮电局调度室召开。当消防局质疑 34;电话报警无法精准定位34;,老徐展开 1965 年绘制的《北京市话用户坐标图》:34;每个电话用户都有经纬度标注,34; 他指着 34;东单邮电所 0123 号用户34; 的坐标标记,34;只要在报警时加上用户编号,就能锁定具体位置。34; 这个源自邮电用户普查的基础数据,让消防局首次同意共享火警位置信息。
二、电传机旁的技术破冰
在设计 34;城市事件响应系统34; 时,团队遭遇 34;多系统通信协议不兼容34; 难题。老徐发现,交通灯的控制信号是 24V 直流电压,而邮电交换机使用 60V 铃流信号,34;就像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34; 他用万用表测量两种信号波形,34;得做个 39; 翻译官 39; 让它们对话。34;
团队从上海电表厂定制 34;信号转换器34;,将交通灯的开关信号转换为电传码,这个源自 1964 年工业自动化的技术,让 34;绿灯故障34; 信号能通过邮电专线传输至调度中心。老徐的设计稿上,每个转换节点都标注着 34;1966 年邢台地震临时通信转换34; 的改进经验 —— 当年用类似原理连接不同频段的电台。
三、调度室里的部门暗战
6 月 15 日,首次系统联调在王府井商圈展开。当模拟 34;路口绿灯长亮34; 
第294章 邮电通信与智慧城市融合试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