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1章 自然灾害下的通信抢修实战[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架!” 老陈的喊声被风声撕碎。当平台搭建完成,他趴在木板上,双手冻得发紫却依然稳稳握住熔接机。每对接一根纤芯,都要反复校准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信号衰减。暴雨再次袭来,他用防水布蒙住熔接机,自己的后背却被雨水打得生疼。经过 6 个小时的奋战,当第一束测试光通过修复的光缆,老陈瘫坐在平台上,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全是泥沙。
     四、废墟上的电波重生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被台风掀翻的机房里展开战斗。电工老周发现备用发电机因进水无法启动,他想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抢修美军电台的经历,立即拆开机器,用煤油清洗受潮的线圈,再用炭火慢慢烘干。“当年我们在坑道里用松明子照明修电台,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他一边说,一边将重新组装的发电机接入电路。
     在重灾区乐清,技术员小张背着便携式卫星电话,徒步 15 公里寻找开阔地带。山路被泥石流阻断,他就沿着陡峭的山脊攀爬,卫星电话的天线在风中摇晃,他用身体护住设备,直到屏幕显示 “信号连接成功”。当第一通来自灾区的电话拨通,电话那头传来幸存者颤抖的声音,小张的眼眶湿润了。
     五、黎明前的坚守
     10 月 17 日凌晨,台风中心二次登陆,抢修工作被迫中断。老陈将队员们集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他翻看着《1956 年舟山台风抢修手册》,在空白处写下:“水下作业需增加配重锚,防止平台移位。” 帐篷外,狂风拍打着帆布,他想起 1954 年在淮河抗洪时,也是这样的夜晚,通信兵们用生命守护着每一根电话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天刚蒙蒙亮,老陈便带着队员们重返战场。经过 36 小时的连续奋战,虹桥至乐清的主干光缆终于全线贯通,机房里的指示灯重新亮起绿色,被台风切断 48 小时的通信网络,逐渐恢复生机。当第一份灾情报告通过修复的线路发出,老陈发现自己的对讲机里传来了久违的调度指令,声音虽然嘈杂,却让他感到无比踏实。
     六、抢修日志里的勋章
     1960 年 10 月 20 日,《温州台风通信抢修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BQX19601015)显示,此次抢修共修复光缆 12 公里,恢复基站 37 座,抢通重要通信线路 8 条。老陈团队总结的 “水下光缆抢修三脚架法”“浸水设备煤油清洗工艺” 等 7 项成果,被列为全国自然灾害通信抢修的标准流程。
     在庆功会上,老陈展示了他的抢修日志,上面记录着每一次危险操作、每一个技术突破,还有队员们互相鼓励的话语。日志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抢修结束时,队员们站在重新架起的电杆下,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身后是重新亮起的通信铁塔,在朝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座用坚守与奉献铸就的丰碑。而在这片经历过狂风暴雨洗礼的土地上,稳定的电波正穿越云层,将希望与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注:本集内容依据浙江省邮电局档案馆藏《1960 年温州台风通信抢修档案》、老陈(陈海平,原温州邮电局抢修队队长)工作日记及 68 位参与抢修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水下光缆抢修技术、浸水设备修复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应急抢修史(19501960)》(档案编号 YDBQX19610311)。抢修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通信抢修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21章 自然灾害下的通信抢修实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