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9章 通信技术人员外语培训加强[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学院,蝉鸣穿透绿藤缠绕的教学楼窗口,俄语培训班的留声机正播放着断断续续的技术文献录音,26 岁的学员小张攥着磨破的单词本,盯着黑板上的 “тRANSMITTER”(发射机)拼写,粉笔灰落在他泛白的工装领口。教室后排,52 岁的培训老师老徐正在给学员批改作业,红笔在 “电路电阻” 的俄文翻译旁画下波浪线,他的帆布包上,“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 的校徽贴纸已褪成浅黄。字幕浮现:1960 年盛夏,当国际通信技术文献如潮水般涌来,邮电部的外语培训班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老徐等教师用留声机转动技术密码,让 “载波机” 与 “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й при6ор” 在学员的笔记本上相遇,在语法解析与设备图纸的重叠中,培养出能听懂世界技术语言的通信尖兵 —— 那些被反复标注的变格表、深夜抄写的文献摘要,终将在跨洋电波中化作畅通无阻的技术对话。】
     1960 年 7 月 5 日,邮电部外语培训中心的成立大会上,48 岁的老徐将一叠俄文版《通信设备维护手册》摔在木质讲台上,书页间飘落的设备电路图让台下 27 名学员屏息。“这是苏联最新的载波机说明书,” 他敲了敲模糊的影印图片,“但我们的技术员连‘高频放大器的俄文都拼不对,怎么看懂设备故障代码?” 学员老王摸了摸装在口袋里的国产电子管说明书,上面用汉字标注的 “阴极”“栅极” 译名,在俄文术语面前显得格外单薄。
     一、字母表上的技术壁垒
     根据《1960 年邮电外语培训档案》(档案编号 YDBWY19600701),首批培训班学员平均年龄 32 岁,60% 来自基层邮电局,其中 45% 未系统学过外语。老徐在摸底测试中发现,学员对 “т” 与 “д” 的发音混淆率达 70%,而 “电阻”“电容” 等专业词汇的误译,可能导致设备调试事故。他连夜整理出 “通信专业俄文核心词表”,用红、蓝、黑三色标注:红色代表高频出现的设备部件,蓝色标注测试仪器,黑色记录操作流程。
     “载波机不是‘г载波机,是‘г远洋的词!” 老徐在黑板上画出载波机结构图,每个部件旁标注双语名称,讲到 “ антенна”(天线)时,他举起从通信站借来的实物:“记住,天线的弧度像‘н,所以是‘антенна。” 这个具象化教学让小张茅塞顿开,他在笔记本上画下天线简笔图,旁边标注 “н型金属架”。
     二、留声机里的技术密码
     7 月 15 日的听力课上,老徐带来的苏联产留声机突然卡带,磁带里的技术对话变成刺耳的电流声。他没有慌张,而是指着窗外的短波天线:“当年我在列宁格勒听广播,信号不好时就调整天线角度,学外语也一样 ——” 他翻开《通信俄语 900 句》,带着学员模拟设备故障对话:“‘高频信号衰减怎么说?对,‘Г высокая частота сигнала衰减,记住,衰减要重读‘衰对应的‘г衰减。”
     为解决发音难题,老徐让学员对着镜子观察口型,自己则逐个纠正:“发‘р音时舌尖要像振动的簧片,就像咱们调试继电器时的颤动。” 技术员大刘因卷舌音不准急得冒汗,老徐便让他含着筷子练习,这个方法源自他在苏联留学时,导师纠正他 “颤音” 的经历。
     三、电路图上的语法课
     在语法教学中,老徐发现学员对复杂变格望而生畏,便将名词变格与电路节点一一对应:“第一格是设备全称,像‘发射机;第二格是所属关系,比如‘发射机的线圈,就像电路图上的‘线圈 L1 属于发射机

第219章 通信技术人员外语培训加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