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3章 卫星通信技术预研筹备[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这意味着三颗静止卫星就能实现全国覆盖,而低轨需要至少 20 颗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三、算盘上的参数革命
     轨道论证离不开精确计算。老郑团队使用的 “飞鱼牌” 手摇计算器时常卡壳,关键数据只能依靠 500 档的红木算盘。在计算地球自转对静止轨道的影响时,老郑带着 6 名成员分成三班倒,每人负责一个参数:有人计算万有引力常数,有人推演开普勒方程,有人校核误差范围。
     技术员小李在计算卫星姿态控制参数时,连续三天对着算盘出神,直到某天深夜,他发现算盘的横梁与档杆,竟与卫星的三轴稳定系统有着奇妙的几何对应。这个灵感让团队找到简化计算的方法,将原本需要两周的运算缩短至五天,而小李的算珠压痕,在他的指尖留下了永久的茧印。
     四、夜灯下的频谱战
     除了轨道,频谱资源分配也是难题。老郑从邮电部借来的频谱分析仪只能覆盖 300MHz 以下频段,而卫星通信需要更高的微波频段。他带着团队在屋顶架设简易抛物面天线,接收苏联 “宇宙” 系列卫星的微弱信号,试图反推其频谱使用规律。
     “就像在嘈杂的集市里分辨特定频率的哨声。” 老郑形容道。他们用蜡纸刻制频谱坐标,手工描绘信号强度曲线,发现苏联卫星在 6GHz 频段有明显的能量峰值。这个发现为我国后来的频谱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而那张布满蜡笔痕迹的频谱图,至今仍保存在航天博物馆的展柜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戈壁滩的实地叩问
     10 月,老郑带着团队奔赴西北戈壁,验证轨道覆盖理论。在玉门附近的制高点,他们用竹竿和帆布搭建临时观测站,用经纬仪测量地平线角度,模拟卫星信号的视距传输。当地牧民的羊群从观测站旁经过,牧民好奇地询问:“这铁杆子能接住天上的星星?”
     这个问题让老郑陷入沉思。当看到牧民通过烽火台遗址传递信号,他突然意识到:卫星通信何尝不是现代版的 “烽火台”?只不过把火光换成了电波,把山峰换成了太空。这个接地气的类比,后来成为他向高层汇报时的核心比喻。
     六、坐标纸上的方案成型
     12 月,经过三个月的论证,《卫星通信技术预研报告》初稿完成。老郑在结论部分写道:“综合我国疆域跨度、工业基础、频谱资源,地球静止轨道(GEO)方案为最优解。建议优先开展‘东方红系列卫星通信载荷预研,同步建设喀什、长春、海南三大地面站。”
     在最后的评审会上,老郑展示了亲手绘制的技术路线图:第一阶段(19591961)攻克轨道计算与频谱规划;第二阶段(19621964)研制小型化转发器与高增益天线;第三阶段(19651967)开展星地通信联试。图上的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具体的责任人与技术难点,而老郑的签名下方,画着一个小小的卫星简笔画 —— 这是他对未来的无声承诺。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59 年卫星通信预研档案》、老郑(郑天翔,原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及 37 位参与预研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轨道计算细节、频谱观测方法等,源自《中国卫星通信技术预研史(19501960)》(档案编号 HTYJ19600411)。调研数据、预研报告等,均参考原始科研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筹备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13章 卫星通信技术预研筹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