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陈工带着团队坐在邮电部大院的梧桐树下。月光照着他们手中的苏方拒绝清单,纸页上 “密码学核心算法”“数字通信协议” 等条目被逐个划红。“他们怕我们学会走路。” 陈工突然开口,手指摩挲着笔记本里夹着的 “54 式密码本” 改良记录,“但三年前没有他们的‘红十月,我们不也靠自己磨出了‘汉字区位码?”
技术组的老王翻出 1954 年的工作日志,里面贴着苏联专家撤离时留下的半页公式草稿。“那时候我们连示波器都不会用,现在呢?” 他指着远处实验室的灯光,“戈壁滩的加密设备是我们自己改的,高原上的密钥补偿算法是战士们用脚印量出来的。” 这番话让众人沉默 —— 那些在车间熬夜的日子、在边境哨所被风雪打透的棉衣、在地下室反复测算的深夜,忽然都有了重量。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11 月 20 日。当苏方以 “技术维护” 为由,暂停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信系的教材供应,陈工团队收到了哈军工学生的来信。信纸上画着他们自制的密码分析机草图,附注:“老师,我们用算盘和继电器做出了密钥生成器!” 看着那些稚嫩却工整的公式,陈工突然笑了 —— 孩子们用最原始的工具,走出了最坚定的自主之路。
12 月初,陈工在技术总结会上展示了一份特殊报告。封面是中苏技术交流前后的对比表:苏方支持时期,我方设备国产化率 47%;受阻后三个月,这个数字提升到 62%。“伊万诺夫说我们需要二十年才能掌握数字加密,” 陈工敲了敲投影仪上的 “自主研发进度表”,“但我们的战士在前线等不了二十年,我们的电报线等不了二十年。”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苏通信技术合作终止备忘录》(档案编号 GJW19571109)、陈工工作日志及 1957 年邮电部国际合作司会议记录整理。苏方拒绝清单、哈军工学生来信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技术自主化历程(19501960)》(档案编号 YDB19571217)。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参考同期技术人员访谈,确保历史场景的真实复现。】
喜欢。
第162章 中苏通信技术交流转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