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尔朱兆答应了高欢出河北的请求。
高欢随即召集中高层开会,下达命令:现在开始清点财物,准备转移。
他和孙腾、尉景、段荣等人制定了行军路线后,便派出斥候前往探路。
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过去是尔朱荣的亲信,他听尔朱兆同意高欢率部去河北,深感大事不妙。
他立即找到尔朱兆,表示坚决反对这件事。
他对尔朱兆直言:天柱大将军当年将高欢放在晋州,就如同如来佛祖以五指山压着孙行者。
您现在放高欢去河北,等于放老虎归深山、借云雨给蛟龙,将来必受其害。
刘贵则对尔朱兆说:慕容绍宗之所以反对高欢,是因为他们二人过去有私怨。
尔朱兆一听,觉得慕容绍宗身为长史,是自己最重要的幕僚,怎么能够因私废公呢?
于是,他便下令将慕容绍宗拘禁起来。
高欢也收到慕容绍宗的消息,暗自心惊。
他装出镇定自若样子,明松暗紧收拾妥当后,向义兄尔朱兆辞行,然后率全体部属,向乐平东南的上党高地出发。
说来也巧,高欢的队伍偶遇到前老板遗孀、北乡长公主一行人马。
老公尔朱荣死后,长公主就想回秀容镇定居。
哪知纥豆陵布蕃大军攻进秀容川,大肆烧杀抢掠。
长公主只得暂住洛阳观望。
纥豆陵布蕃被高欢斩杀后,并、肆二州重归尔朱氏家族掌控,长公主这才启程回丈夫老家秀容镇。
高欢见前老板夫人的随从军士300人,一人双马,且全是良马顿时心痒难耐。
他下马向长公主请安,表达了崇敬和慰问之意。
接着,他向前老板娘哭穷,希望借300匹马,便于自己为尔朱氏家族出更大力。并保证日后加倍偿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欢哭穷时,几千六镇降户军士自动布阵,把长公主的队伍包围了。
长公主便说:自己是菩萨心肠,不忍见已故丈夫小兄弟受穷。她命令卫队将300匹好马赠给高欢。
高欢让部下收了马,对长公主恭恭敬敬行礼,然后告辞,撒丫子跑路。
一路走到壶关大王山,高欢才长舒一口气,下令就地驻扎休整。
却说,身在晋阳(太原)的尔朱兆听说了此事后,暴跳如雷。
身为自己义弟,高欢怎能如此欺负叔叔尔朱荣的遗孀?
他下令释放慕容绍宗,自己亲自率军追赶高欢,誓要把长公主家的300匹好马追回来,讨个说法。
可惜高欢队伍已经渡过了汾水、走远了,尔朱兆追不上。
正在此时,有快马来急报尔朱兆:丞相尔朱世隆可能在与尔朱天光密谋,打算废掉皇帝元晔。
尔朱兆因此顾不上高欢了,下令掉头回晋阳去。
回到太原,他把刘贵狠狠批评一顿,高欢之事暂且就搁到一边了。
……
高欢总算脱离了尔朱兆掌控。
他打算就在上党郡大王山这个中间地带住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天下大势,然后确定下步行动。
他派主簿高骞带着几个亲随,携带财物悄悄下山,北上老家渤海郡,去开展一些调查、研究、联络工作。
这时是公元530年年底。
高欢这一住,他自己也没料到会是两个月。
……
这时的北魏境内,尔朱氏重掌局面,控制着朝廷。
但各地方大员貌合神离,暗流涌动。
具体势力分布是:
尔朱世隆控洛阳。
尔朱兆守并肆。
尔朱天光占关中。
尔朱仲远据东南。
尔朱羽生驻殷州。
刘灵助为幽州刺史,守燕郡。
侯渊为平州刺史,镇范阳。
叱列延庆守平城,都督恒燕四州。
刘诞任相州刺史,驻邺城。
元嶷为冀州刺史,驻信都。
……
高欢之前做了充分物资储备。又打过胜仗,顺手抢了不少粮草,将士们暂时不愁吃喝。
他率军队驻扎大王山,除了正常操练,就这么看似平静过着日子。
两个月后,531年2月,高欢预料、期望中的风云变幻,终于来了:
洛阳,尔朱世隆与尔朱天光密谋,废黜了尔朱兆所立的皇帝元晔,改立广陵王元恭为帝。
是为节闵帝。
翌日,在尔朱世隆授意下,节闵帝下诏,在周公寺庙里,为尔朱荣立庙,供奉尔朱荣神位。
节闵帝同时下诏,加封尔朱世隆为相国、晋王,加九锡。
本来,尔朱兆剿灭纥豆陵布蕃叛军后,北魏国内进入到短暂和平期。
尔朱家族各据一方,相安无事。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这时跳出来打破平静,整出一曲换皇帝的,为尔朱世隆加九锡戏码,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皇帝是否皇室正统、对朝廷掌控力度大小、与权臣关系亲疏等多个方面。
当然,根源在尔朱世隆和尔朱兆对朝廷的主导权之争。
中国历朝皇室都有所谓正统、旁支的区别。
正统里面,还有远近区分。
正统,是指族脉四代之上有皇帝者。
也就是,宗室姓氏人群里,父亲、爷爷、曾祖中,有人做过皇帝(包括追封),就属皇室正统。
反之就是旁支。
建明帝元晔的父亲是扶风王元怡,爷爷是南安王拓跋祯,曾祖是景穆帝拓跋晃。
他属于皇室正统。
节闵帝元恭之父是广陵王元羽,爷爷是献文帝拓跋弘。
元恭也是皇室正统,且比元晔更近。
为什么要分远近呢?
因为越近的正统,亲族在朝廷的官员也就越多,朝中支持者必然更多。
北魏历史上有一位杰出贤才,北讨大都督元深,率军平定了北方六镇之乱。
可因为他不属景穆帝拓跋晃这脉,出了皇室正统,其惊世大才被埋没,最后遭排挤出走、死于葛荣之手,非常可惜。
元恭属皇室更近正统是一方面,尔朱世隆、尔朱天光推出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元恭年纪大,33岁,更成熟稳重。二是元恭的德行,在皇室之中口碑最佳。
元恭6岁继承父亲王位,14岁担任通直散骑常侍,20岁升散骑常侍,23岁升领给事黄门侍郎。
那时,京兆王元义专权,元恭开始装病(哑巴),归家不出。
到元义倒台、胡太后专权,元恭仍然装聋作哑,不入朝。
胡太后被尔朱荣丢进黄河淹死后,元义、胡太后被公认是两位弄权误国的祸害。
这样一来,当初坚决不与他们二人合作的宗室贵族元恭,无疑就是品行高洁的旗帜。
尔朱世隆派人以威胁手段试出元恭是装哑,逼他登上皇帝大位。
登基第二天,元恭下诏去掉自己“皇帝”称号中的“皇”子,只留“帝”字。
他说:古时三皇称“皇”;其后5帝不敢与三皇比肩,自称“帝”;再后,夏、商、周三代君主,不敢僭越三皇五帝,于是称“王”。
先贤们是一个比一个谦让。
但到秦始皇这,他太张狂,称自己为“皇帝”。
所以,秦始皇的江山只得传二世。
后人不知天高地厚,都称“皇帝”,那是他们的事。
我没那资格,无法承受“皇帝”称号,其实称“帝”已经超越我所应得。
元恭的这番言论,又为他涨粉不少。
尽管元恭做皇帝非常合适,但尔朱世隆、尔朱天光未与尔朱兆通气,擅自更换皇帝的动作,触碰了尔朱兆底线。
尔朱兆自然大为光火、暴跳如雷。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作了大量舆论造势工作,发动突然袭击换皇帝,在尔朱兆看来,只有一个原因:元晔是尔朱兆挑选的皇帝,而且还是尔朱兆的女婿。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觉得元晔更听尔朱兆指挥,这才决定换掉他。
尔朱家族拿皇位当儿戏,不把元氏宗室放在眼里,随随便便就换个人做皇帝。
这种搞法,只会让天下人对尔朱氏家族更加厌恶。
高欢见到这种局面,则心中窃喜。
因为尔朱氏家族越不得人心,自己的机会就越多。
喜欢。
第546章 尔朱随意换皇帝 高欢冷静待时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