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6章 佛教兴盛之路[2/2页]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所以,佛教在华夏文明区域的兴盛发达,轮回司起了至关重要作用。
     阴修们都知道,佛教后台是轮回司。
     正因如此,后来佛教发展迅猛,变得极其强大。
     但佛教太过强大,也不符合阴间大佬的设计。
     因为,对于人间事,阴间大佬们的出发点是平衡。
     佛教过猛了,阴间大佬们也要制衡。
     于是才发生酆都地府阴卒司收拾佛教之事。
     这种操作,自然是出自酆都地府府主阎君授意。
     对此,轮回司大佬表面上也不敢反对、阻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长安城建城于西周时期。
     它是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之都城。
     佛教进入华夏有两条路径:南部海路、北部陆路。
     南部海路是天竺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广州→内地。
     北部陆路是天竺→敦煌→河西走廊→长安→中原→(高丽→扶桑)。
     作为古都,长安城周边的佛教势力十分庞大,寺庙众多。
     佛教在华夏传播的最大推手是酆都地府轮回司。
     但那只是阴间共识。
     在阳间人世,凡人只在“得道高僧”嘴里听说过阴兵鬼将、司君阎王,可是谁曾见过?
     所以最初传播佛教的中坚力量,还是皇帝、王公贵族、士族领袖、地主富商。
     上述这些人建立佛教信仰的过程里,确实有轮回司阴修的手笔。
     毕竟,即便贵如皇帝,也不过是凡人一个。
     阴修手段对于凡人来说,维度相距太大。
     只要阴修参与的事,想震慑、诱惑、帮助凡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正是由于大量权贵和富豪成为佛教信徒,佛教组织在传教过程中,获得了非常优厚的特权。
     具体表现在:
     1、免费土地。
     佛教获得的土地分几部分:城镇、乡野寺庙建设用地;耕地或山地、河湖水面;
     2、赋税豁免。
     佛教组织的土地不纳田赋(田税);寺庙僧侣不缴算赋、口赋(人头税);
     后来发展到只要获得僧侣牌碟(佛教专业人员身份证明)之人,都免交人头税。
     3、不服徭役。
     徭役是古代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最重要手段。
     应该这样说:人们可能会对土地税、人头税产生抵触思想,但绝没有人认为可以拒绝徭役。
     因为,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是全社会的基础保障。大家都觉得国家发动徭役进行这些建设,非常必要。
     可是佛教就是这么牛掰,从进入胡夏之时起,它们就不承担这方面义务。
     到拓跋焘统一北方这个时代,魏国境内兴建了寺庙3万多座,僧侣数量达到200多万人。
     佛教拥有的土地数在千万顷左右。
     他们还组建僧兵,经营着大量产业。
     佛教俨然成为隐形的国中之国。
     同一时期,南朝都城建邺地区,登记在册的寺庙是480座。
     自然,佛教也好,寺庙也好,它们的背后,依然是皇族、高官、士绅、巨贾。
     长安城西北郊区的华法寺,是关中地区最大寺庙。
     华法寺占地极广,里面除了大雄宝殿、功德道场,还有成片亭台楼阁、馆舍坊庐。
     因为这里不但提供礼佛、上香、忏罪、祈福等服务,还有饭庄、酒肆、茶舍等场所。
     甚至,贵宾级施主,还能安排住宿,有管家、奴婢、护卫服侍。
     总之,华法寺可称作本时代最高档会所。
     只要钱到位,这里可以提供衣食住行、吃喝xx等等全方位服务。
     ……
     日历回拨到十多天前。
     拓跋焘消灭了薛永宗、薛安都叛军,准备向西前往安定城,去讨伐盖吴叛军的途中,在长安城歇脚,重排军阵、补充给养。
     这天,肖灵、萧西风二鬼扮成两位人间红尘公子,结伴到长安城郊华法寺上香。
     他们也不带随从。
     二人手摇折扇,轻车简从,一路观花赏水,施施然朝华法寺大雄宝殿而来。
    喜欢。
  

第346章 佛教兴盛之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