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0章 屯田军[2/2页]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局面,也得以慢慢扭转。
     从前,诸侯国之间开战,胜利的一方,有土地、人口、钱财、资源几方面的缴获。一场大战下来,胜利者赢得盆满钵满。
     可是大汉与匈奴作战,缴获物品里没有土地、资源、钱财,顶多是马匹、奴隶,数量相当有限。
     只算经济账的话,大汉对匈奴作战,次次都是亏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
     霍去病显神威封狼居胥的漠北战役,和李广利大败被俘的酒泉战役,都是亏光国本之战。
     这些年,大汉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基本稳定下来,赵充国按当年与王西风交谈的启示,上了一道改边防军为屯田军的奏疏。
     大汉共有70多万军队。
     其中50万分布在北方,“辽东~渔阳~雁门~朔方”、“西河~北地~陇西”一带,面向匈奴的防御战线上。
     而且这些地域,因为常年受匈奴侵扰劫掠,没有永业田。
     也就是没有长期种植的农户。多数是草场和荒地。
     赵充国奏折意思就是:把边疆军士变成半军半耕的军户。战时上前线,平时垦荒种地。
     边军种地收成归自己,不用纳税。
     只需口粮自给自足,其它待遇照旧。
     这样,既可将边地开发成粮田,也解决军士家属生计出路。
     可谓一举几得。
     唯一的隐患是战斗力可能有所下降。
     所以,这个政策是在边境相对稳定、战事较少的时候才更适应。
     现在边境局势正是处在这种时期。
     朝廷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
     皇帝下旨:北方50万边军中,40万开始实施屯田军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边防军”改“屯田边防军”政策的推行,先是在长城之内,大部分空地变成耕地。
     随后,长城以北的许多空地,也被开垦出来。
     朝廷适时地采取一些鼓励措施,转移了一部分平民人口到边区。
     这部分主要是女性,以弥补女性不足,人口比例失调的现状。
     短时间内,长城内外变了面貌,与内地普通村寨没什么两样。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国家耕地面积会得到大幅提高。
     从历史的角度看,赵充国的这项建议,确实起到了当初决策者意想不到的作用。
     1.降低了军费开支。
     这个办法的特点是既没有减少军队数量,又降低了政府对军队的支出。
     如果一下子削减军队数量,许多利益纠缠之下,有不少人会接受不了,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同时,万一战事又起,临时去征兵,质量和数量都是麻烦。
     2.荒地被开垦成为粮田,扩大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
     3.最具历史意义的一点是:内地农耕文明向北推进了几百上千里。增加了将游牧文明改造成定点放牧文明、甚至是农耕文明的筹码。
     这件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垦荒运动使农耕边界北移,令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变成了农耕民族。
     最后这点,是赵充国、乃至皇帝、以及整个朝堂都万万没有想到的。
     王西风则想:要不是有后世记忆,自己哪知这些道理?
     这个政策,也只有在匈奴无力南下攻打汉人时最合适。
     而这二十来年,正是匈奴相当疲弱之时。
    喜欢。
  

第140章 屯田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