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6章 新政开始推行、朱由检实现承诺[2/2页]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墨轩先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屋内没了旁人,曹化淳便请张书缘坐到了客座之上。
     “张阁此来是有何事啊?”
     “哦,我此来有两件事找曹公帮忙啊。”
     “哦?可是事关新政?”
     看这张书缘,曹化淳便就皱了皱眉头。
     说实话,关于新政一事,他就很不想牵扯上关系,一来他手中没有任何处理朝政的权利,二来他也不想被全天下的士绅所记恨上。
     “正是,眼下我已同兵部及户部商量好了,今日便就开展了丈量。”
     “张阁,这既然已开展,那还有何事?”
     曹化淳有些懵,心说你们已经开干了,怎么还来找我。
     “是这样,就眼下情况而言,陛下之土尚且有奸佞隐藏隐瞒,对此,我来找您的意思是想请都督助力一二,帮忙核查天下田亩。”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此事眼下为我朝重中之重,陛下又十分关注,若是曹公能促成此事,想来也是大功一件。”
     “对了,这是我先前忙着奔波,故而错过了曹将军之孙的生辰,这区区薄礼还请曹公代为转交。”
     放下了带来的礼物,张书缘便就有啥说啥了。
     说实在的,跟曹化淳他们这种人,有时候是直来直往比较简单。
     因为,若一个字说不对,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被记恨上。
     听张书缘说了这么多,又拿着礼物,曹化淳便就在琢磨这件事的利弊了。
     “恩…张阁,你之所言本公心里有数,但我问一句,你们接下来要核查谁?”
     “自当是我首辅大人。”
     “韩阁老?你……”
     “对,陛下尚且都查了,韩阁老岂能在外?”
     说实在的,曹化淳在东林党里的名声还算是不错,身边也有几个东林人朋友。
     而他眼下实在是不想与其交恶,毕竟那死了没多久的魏忠贤便就是个例子,他实在不想步了他的后尘。
     但他不知道的是,于史中记载,十四年后他就被心里的那群所谓的东林好友给买了。
     没错,在后金入京后,杨博、杨时茂等东林余孽,就向后金上疏弹劾了曹化淳,说他“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对此,史书中的曹化淳就很是无奈,也感受到了魏忠贤被万人攻讦的心态……
     我们再说回来。
     听到张书缘说要查韩爌后,曹化淳就起身踱步了起来。
     “张阁说的是。不过此事我东厂能否不出面,一切在背后进行?”
     “当然可以,只要曹公能够出力,想来我朝之政局也会焕然一新。”
     张书缘虽然不知道他在踌躇什么,但听到他愿意出力后,也还是很高兴的答应了。
     “既然如此,那本公便相助一二吧……”
     说罢,曹化淳就感觉很是心累,在他看来,这弄不好朝廷又要杀人了。
     没错,随着新政推行,朝中百官肯定会有人出手阻止,而且随着丈量的深入,张书缘也定然会查出些猫腻。
     而那些被查出来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贪墨之罪的。
     因为,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有数的,一旦对不上那肯定是会被皇帝给盯上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聊完了正事,他二人又谈起了去年的战事以及人情往来。
     最终借由这件事,张书缘便给了曹化淳侄子一份差事,让他入驻山西府担任沁阳县惠民坊主事一职了。
     在闲扯了半个时辰后,张书缘便找借口告辞了。
     ……
     随着兵部和东厂同意介入,于是第二天张书缘就带着一众兵丁去了韩爌的府上。
     由于新政被皇帝下了旨,再加上兵部的协助,所以韩爌是连个屁也没敢放,就交出了田册及产业账本。
     这韩爌也不愧为四朝老臣,府中的产业有五十四座各类商铺分布于民间,但除了铺子以外,在他韩氏一族手中有一座煤矿山,单这座煤山每年就能给他带来四万多两的收入。
     而这些东西加起来,哪怕不算田产,这一年下来也有十五万两左右的收入。
     对于这种巨额收入,张书缘早就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这收入还是明面上的,不算有人找他办事所花的孝敬银。
     就这样,一位位顶级权贵逐一被查,而一场针对他张书缘的阴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可还没等他们发力,一场盛大的祭奠仪式便就开始了。
     ……
     随着时间来到了九月十五,无数阵亡将士家属及广袤轮休的兵丁纷纷出现在了京城之中。
     没错,这些人的出现,自然是出自朱由检的手笔!
     为了凝聚军心与民心,朱由检是特地让温体仁与张书缘筹集了三十万两,并让孙承宗召集了兵卒与阵亡将士家属到了京城。
     结束了这一天朝会之后,朱由检坐于銮驾之上,带着满朝文武及阵亡家属就奔赴向了昌平。
     随着皇帝出行,一众宫中侍卫就进入了戒备状态,京师也施行了严格的通行管制。
     用了一天时间,众人便抵达了昌平。
     在众人抵达了昌平,昌平城瞬间就热闹了起来,每个人都在讲此次大祭及皇帝亲临。
     这武祠是设立在天寿山主峰之下,极为靠近昌平主城,当然这天寿山也是大明祖帝的埋骨地之一,被后世誉为明十三陵之首。
     而武祠设立在此的目的,一是朱由检兑现给天下军户的承诺,二是方便天下百姓祭祀。
     随着众人抵达了天寿山山下,周士朴便带着一众礼部官员开始忙活了。
     在周士朴布置的同时,朱由检先是上山祭了下祖,完事后才来到了武祠现场。
     随着朱由检亲临,无数百姓如同黑压压的乌云一样跪倒了一片。
     “诸位臣民平身。”
     “谢陛下。”
     百官及百姓纷纷起身,而与官员不同的是,百姓的眼中是闪烁着从未有过的灼热光芒。
     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帝王能想起他们。
     “递香!”
     环顾了一圈百姓,朱由检便让周士朴拿过了三柱点燃的巨大檀香。
     面前各类供品摆放整齐,左右两侧鼓师奏乐,而在众人围拢的正中央是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铁鼎。
     “朕惟国家之安,赖将士之血;社稷之固,凭忠勇之魂。今兹战事,干戈四起,我大明将士披坚执锐,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捐躯沙场,于箭雨枪林之中,冲锋陷阵,血染战袍;或于孤城绝境之内,坚守阵地,宁死不屈。其壮烈之气,足以撼山岳,汝等忠诚之心,足昭日月,辉耀古今。”
     “朕及今时回想,乃痛心疾首,泪湿衣襟。汝等虽已长眠,然汝英灵不泯,浩气长存。今特设坛祭奠,以表朕之哀思,以慰汝等之英魂。”
     “朕亦自今日起定约皇训,命后世之君当铭记汝等之功绩,同先祖一并祭祀共享我大明国运,望诸位英灵庇佑我天下苍生!”
     焚香入鼎,朱由检旋即就悼出了念词。
     听到皇帝这么说,无数百姓是纷纷眼冒泪光,更有甚者竟直接跪下叩谢朱由检的天恩……
    喜欢。
  

第226章 新政开始推行、朱由检实现承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