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1章 出发前的逼婚、建奴大举入关[2/2页]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墨轩先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又要面临,有可能来袭的己巳之变,所以这北直隶地区附近的人都要被强制远离故土,尤其是蓟州府的人。
     而这种痛苦是十分惹人厌烦的,只有那些犯了事或躲祸的人才会选择背井离乡。
     无奈的叹息了一声,张书缘就合上了轿帘。
     ……
     一个时辰后,张书缘是抵达了五军都督府。
     而此时的五府是正在配合兵部的命令调兵遣将,无数命令从府内发出送往北方各地。
     见是他的轿子来了,府衙门口守卫的兵卒便就去向朱纯臣等人禀报了。
     不大一会,朱纯臣便率领一众侯爵走出了府来。
     “张阁部好啊,可真是许久未来了。”
     见面之后,朱纯臣是一脸的和煦,时至今日,他已是靠着惠民坊赚得了十万两银子。
     这十万两虽是比不上自己投入的成本,但要知道这可是堂堂正正的正当收入啊!
     “是啊,成国公一切安好?”
     会面之后,众人便就寒暄了一番,就被众人簇拥进了府衙。
     “阁部此来是有何事啊。”
     坐入主位,朱纯臣便就和煦的问了起来,言辞间更是彰显亲近之意。
     “哦,张某来此,不为别的,是想与国公大人借两个人。”
     “哦?借人?”
     “是啊,张某不日便要赶赴永平府一域,可那边的人张某却是不太了解,怕是用起来会耽误了战事。”
     “这样啊,好说好说。你我之间还需言借?不知张阁是想用谁?”
     “张某想借武安侯与定西侯,不知国公可借否?”
     “这二人呐…”
     一听是要借郑之俊和蒋秉忠,朱纯臣就是一脸的苦涩。
     因为,这二人乃是京畿中的战将之一,在此次防御战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任务安排。
     “国公,这二人是有要务在身?”
     见朱纯臣是这神情,张书缘便就猜测出了一二。
     “是啊,张阁若要用人,不如换上一换如何?”
     “那不知,国公这里可借出何人?”
     “既然张阁是为战事用人,那就暂调清平伯和应城伯如何?”
     听朱纯臣想借这二人给自己用,张书缘便就在脑海中搜寻了一番有关这二人的记述。
     据史书记载,应城伯孙廷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袭爵,其祖上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之一孙岩,而他孙廷勋的一生,倒也如同大多数勋贵一样,不过其结局还算得上是对得起其祖先的名讳。
     因为,他的结局是战死在了疆场!
     而清平伯吴遵周这人,也很是不差,其祖先可追溯到明初的大将吴成身上,而他眼下是担任着掌中府都督印、及管理京畿治安之务,结局更是被李自成攻入京师后所祭旗,被南明追认为了殉难的勋臣之一,附祀于了武臣祠。
     “既然武安侯二人有要务在身,那张某便就暂借清平伯二人吧。”
     “好,张阁稍等,本国公这就调二人前来。”
     “国公不必了,你直接命他二人到东城门等我吧。我先回去带好东西。”
     没错,这要奔赴永平府,他还得要带上统合防务的圣旨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留了,待此役结束后再相约谈。”
     说罢,朱纯臣便就拱了拱手,而张书缘亦是如此。
     离开了五军都督府,回到府上,带好一应所需,张书缘就奔赴向了东城门。
     与二人会合之后,他们这一行便就疾驰向了永平府。
     四日光阴,眨眼逝去。
     在这奔波的路上,张书缘三人是时常能看到被驱赶离乡的百姓,没办法,若不遣散百姓,只怕建奴破关后会就大肆劫掠人口和物资了……
     经过四日的昼夜赶路,很快就抵达了兴州右屯卫。
     而负责这一卫的指挥使是一名年仅四旬的将军,名曰魏鹏的官兵。
     PS:好多史料遗失,我没找到崇祯年的兴州卫官兵名单,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提供,后面我会改。
     抵达了右屯卫后,张书缘旋即便拿出了圣旨宣读了自己的任命书,同时又命魏鹏即刻动员兵卒,于蓟州镇布置阶梯防御工事。
     下达了此命令后,他也没歇着,转身带人就赶去了迁安,打算将东南一线的大营先布置在这里了。
     由于手握圣旨,外加又有兵部的命令过来,于是魏鹏便就开始听命行事了。
     看着卫所兵卒开始修建营帐布置沟壑防御,张书缘便也没歇着,命清平伯吴遵周统合军物,另外又命应城伯孙廷勋赶赴永平府坐镇统领。
     为了保证其能顺利接管,张书缘还从右屯卫里抽调了两千兵卒,交由孙廷勋指挥。
     北直隶地区的布防事宜,是如火如荼的进行。
     不知不觉便就过去了半个多月。
     而在这半个月里,张书缘是成功的与孙承宗、李邦华二人建立了信息联络。除此之外,钱龙锡也亲自押送粮草军械抵达了迁安。
     为了防止建奴入关后大肆劫掠蓟州镇一域。张书缘特命建昌营、兴州右屯卫、东胜左卫派出五千余人,于青山口至迁西一线埋设地雷挖掘壕沟,同时又派东胜左卫主力营抓紧遣散喜风口以南的民众。
     而这三营与蓟州镇一域官兵相加总兵力有两万七千余人。
     除了人口外,当地值钱的东西统统被带回,带不走的就一律砸了或烧了,只留下了少量不愿意走的百姓在城中。
     没办法,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舍井离乡,外加身上还没什么钱财,无法在他乡安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面的防线逐步建立,南面和西面的防线也初具了雏形。
     西面的第一道防线则是由孙承宗负责,起点为洪山口至遵化以南的梨河一线,驻守部队为营州右屯卫、忠义中卫以及宽河所三军。而此间兵力共计两万四千余人驻守,且身后还有东胜右卫、镇朔卫等卫所兵卒沿城沿山布防。
     同时又日夜不间的疏散遵化地区的民众及物资。
     正南面的第一道防线,是由身在玉田的李邦华负责,他命兴州左屯卫、兴州前屯卫及梁城所及地方兵卒于遵化以南的梨河至迁西一域布防,同样是挖了大量的沟渠和地雷。
     而堆积在此的总兵力也达到了两万六千余人。
     也就是说,这遵化至迁安一带已有了七万七千余人!
     一切事宜都是有条不紊的在进行。
     正当张书缘三人忙于安置百姓、调拨物资,整训军队的时候,一声炮响自龙井关炸响了!
     建奴扣关了!!
     这消息如同长了双翅膀一样,只用了短短五天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北直隶!
     而得到如此奏报的京中百官,更是被这消息吓的是瞠目结舌。
     说实在的,他们这群守旧的士大夫是做梦都没不曾想到,那皇太极是真敢南下!
    喜欢。
  

第171章 出发前的逼婚、建奴大举入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