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章 蒙古危、袁崇焕回京述职[2/2页]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墨轩先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历史上这帮子人,可把个实在大小伙朱由检,给坑出了疑心的毛病……
     虽说王夫之不懂治理旱灾,但他不懂不代表自己不懂啊。
     其实,从古至今,赈灾无非就是三大事,一是开仓放粮,二是安顿灾民,三是处理治安。
     “是吗?不过老臣还想一问,张郡王如何确定此人能成?”
     “呵呵,老太傅若不信,那张某愿提头押注,若此人不成不用陛下开口,臣自当以死谢罪。”
     听着满朝文武的话,朱由检也在思索,但碍于张书缘讲出的种种,他就很不信任这满朝文武。
     但不信任并不代表就非得用王夫之不可,因为若是偏袒太过就会引起更为剧烈的党争了。
     “好了,几位爱卿勿要再争了,此事事关重大,朕决定谴三人共理此事,张侍郎也不用,用脑袋来押注了。”
     “大伴拟旨,着大学士方岳贡为治旱大臣,携一百五十万两全权总理此次陕西大灾。再着大才王夫之,御史中吴甡从旁辅佐,望尔三位同心戮力救治我陕西百姓!”
     “陛下不可啊,如此人众岂不生乱?臣刘泽深恳请陛下仅用一人!”
     朱由检的话还没说完,身为北平知府兼御史的刘泽深就跪在了地上,随着他这一跪,朝中有一大半的言官御史都跪了下来。
     说实在的,这刘泽深是这满朝文武中为数不多的良臣之一,他此番言语也着实是为了此次大灾着想。
     而这位刘泽深,字涵之,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先后任河北密云县令、刑部主事、又于去年出任北平知府兼御史的忠臣。
     看着这位跪地,张书缘没来由的就是一阵心累。
     没办法,这朝局如此,他目前也没什么办法去改变,只能是等秦良玉来了。
     “嗯?刘爱卿无需多言。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见朱由检决心已定,朝堂百官只得是无奈的起身应答。
     行走在金銮殿外,朝臣是没一个肯搭理他的,一个个挥着袖子从他面前经过。反倒是英国公之子张世泽不惧他们凑了过来。
     “书缘兄好样的!”
     “呵呵,小公国言过了……”
     “诶,这怎能是言过呢?昔日吾皇日日受他们指点推举,今天你这一手算是给我等武人出了口恶气!”
     张世泽说的没错,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廷武人地位是急剧下降,没过几年便被文官群体把控了朝廷政事,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大多都深受其害,尤其是朱由检哥俩……
     “诶,小国公慎言。”
     看了眼张世泽,张书缘便赶紧止住了他的话。要知道人还在呢,而自己一行还没走出皇宫呢。
     “哼,我可不怕他们,书缘兄日后若有需要尽可找我。”
     “嗯,会的。小国公我这边还有事……”
     点了点头,张书缘就想离开这里,回去补一觉了。
     “好,那兄弟等空闲,你我再聚。”
     说罢,张世泽就神采奕奕的离开了,就好似他一点都不关心朝政似的。
     确实,英国公一系素来就很不关心政局,只要不牵扯到自身,你们爱咋玩咋玩。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他爷爷那辈与皇帝不亲近进入不了决策层……
     离开了皇宫后,张书缘先是给王夫之写了封信,然后就小眯了一会儿就去吏部上班了。
     而他写的那封信,无外乎是叮嘱他王夫之去如何赈灾。
     当然,其中也有让他调查那二人的意思,只要抓到那二人中的其中一个,他就能以此向东林或浙党开战了。
     来到吏部大院,见王永光正召集各侍郎、主事开会,张书缘就跟了进去。
     经过一天的研讨,他们就便制定出了两个月后的武考规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以往相比,由于有了张书缘的提议,今年这次武考多了一项智力测试,他建议王永光采取智取寻物的办法,来考核各地武生的智力。
     对于这个建议,王永光十分赞赏并言“我大明武人得有智在身,需擅文韬武略也。”
     其实,王永光今日之所以举荐方岳贡,并不是处于党派角度,而是他真的想做些实事,所以才顾不得“阉党余孽”的身份来推举浙党的方岳贡。
     没错,他王永光是一如史书上那般,极尽全力的上奏给朱由检反对扩大打击阉党,同样他也动用了人脉关系保护了一些阉党之人,以至于东林党人对他是十分憎恨。
     说实在的,他也许是阉党成员,也许他是自私小人,但他自朱由检上位以后做的很是不错,因为他给朱由检提出了“铨政”的问题并列出了解决方法。
     他提出的方法是。一明职掌、一广咨访、一慎会推、一凖资俸、一抑躁竞、一杜请托、一杜规避、一通壅滞……
     我们再说回来。
     开了一天的会,张书缘是累的身心俱疲。
     在会上,无论他提什么都会遭受东林与浙党人的排挤,甚至差点王永光就没采用他的提议。
     拖着满身的疲惫,等他回到府上已经是快戌时了。
     幸好,眼下除了陕西大旱以外,倒也没别的什么大事了。
     跟干娘朱灿绮吃过饭后,他就便去休息了……
     第二天天亮。
     结束了朝会之后,他还没去到吏部就被朱由检给喊到了养心殿。
     “陛下,喊我来有啥事儿?”
     进到养心殿,张书缘就和回到自家一样,大大咧咧的就坐到了朱由检的不远处。
     “来了,朕喊你来是有两件事,一是三公六部催的紧要必须动内阁了,二是袁崇焕回京述职了,这是他的奏疏你看看。”
     听到这话,张书缘就是一怔,但紧接着他就回过神来了。
     也是,内阁必须是得动一动了,这段时间事多,忙的他都快忘了还有这档子事儿了。
     至于袁崇焕回京,他倒是很感兴趣。
     因为,这位可是个牛人啊,不但有雄心壮志,军事眼光也是十分了得。
     在史书上记载,他在今年回京后就旋即上疏给朱由检道。
     “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滋蓟门单弱,宜宿重兵。”
     但奈何,历史中的朱由检对此是有心无力,因为,那时的他是真穷啊,一年不过两百之三百万两现银,不但要供给辽东还要给到其他几边重镇,同时又要修缮、赈灾、剿叛军以及给百官发俸等,所以尽管他知道有问题,但也没办法去再造个“宁锦防线”了……
    喜欢。
  

第16章 蒙古危、袁崇焕回京述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