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走进了中午,阳光刺眼而无温,江州市刑侦总队临时专案组会议室内,气氛却如夜晚般压抑。
程望站在白板前,目光沉静。他的手指点着那行已经写上的案名【连环十二记】。
“编号‘1,不是随机标记,而是仪式性的起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每个人。
“凶手留下这张纸板编号,表明他会按顺序杀下去——这是一场设计精密的连环案。”
“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单点突破,要学会逆着他的逻辑追上去。”
程望右手拿起白板笔,刷刷刷写下三行:
一:编号与顺序
二:目标选择逻辑
三:时间节奏与预判
“先说第一点,编号顺序。”他用力在“1”上画了一个圈,“编号是阿拉伯数字‘1,书写高度标准,对比字体数据库推测——凶手使用专用直尺或辅助板,带有职业习惯或仪式惯性。”
“而且纸张没有随机置放,是正对尸体胸口下缘处,以头部为参照中轴。”
“这是给我们的提示——不是报复性杀人,不是情绪爆发,而是信息发布。”
“我们在跟一个把杀人当信息传播的人周旋。”
众人神色紧绷,有人咽了口唾沫。
“第二点,目标选择逻辑。”程望将受害人尸检报告翻开投影,“男性,无明显社会身份记录,无指纹建档,也无社保记录。极有可能是边缘人群,流动工人或短期租住者。”
“他不认识这个人。”程望说,“但他‘选中了这个人。”
“这是关键。”他在白板上写下一个词:
“象征性投射”
“凶手认为这个人‘该死,但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具体行为,而是因为他在凶手认知中,象征了一类人。”
“这意味着,受害人不是单独目标,而是某个‘象征群体的代表。”
程望扫视众人:“这很危险。他不是报仇,而是‘惩罚,他为自己扮演了‘神的审判。”
“这种人,杀人逻辑一旦构建,就极难中断。”
“所以必须靠我们提前读出他的节奏。”
此时,心理侧写员苏槐站起身,带来一份初步行为特征建模分析。
她穿着黑色毛衣,气质内敛:“从文字风格和行为节奏判断,凶手人格特征表现为:中重度强迫性人格伴随反社会倾向,计划性极强,拥有固定认知框架。”
“他可能经历过系统性创伤——比如极端宗教式教育、幼年家庭暴力、孤立环境培养等——并将自我认知建立在极端的‘秩序感之上。”
“这种人,在成年后常以两种形式释放压抑:一是完全隐匿,二是构建‘替代逻辑维系稳定。”
“而一旦替代逻辑被打破,比如遭遇重大生活转折、孤立、刺激后爆发,他会试图以暴力‘重建秩序。”
“‘连环十二记,在他的世界观里,就是建立‘秩序的方式。”
程望看着白板,低声重复:“十二……不是随机数字。”
苏槐点头:“十二这个数字具明显象征性。西方文化中代表神圣秩序,如十二门徒、十二星座;东方亦有十二地支、十二律吕。”
“
第62章 连环十二记(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