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章 患者砍杀案(四)[2/2页]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快乐的小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他没有明确攻击倾向,也没自残历史……我上报了两次,系统打回来,说不符合高危标准。”
     程望没说话。
     “你们警察总希望我们医生能做判断,但这个判断的‘标准是谁来制定的?你知道现在一个公卫医生要负责多少个患者吗?”
     ——
     四月中旬,案件尘埃落定两周。
     江州市社会治理协调会在政府会议厅召开。程望以市局代表列席。他坐在角落,看着各单位逐一汇报。
     司法局汇报了“精神障碍患者司法评估难点”;民政系统提及“社会监护责任体系仍待明确”;卫生系统承认“基层心理医生配置不足、筛查率低”;街道层则交出一份含糊的“矛盾调解总结”。
     没人再提张纪的名字。他在这份沉重的责任链中,像一粒尘,被推来挤去,最后爆炸。
     直到会议末尾,一位市政协委员轻轻说:
     “如果张纪是你邻居,你还愿意他被放出来吗?”
     没人接话。
     ——
     那晚,程望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戴着破旧的棒球帽,在超市门口徘徊。他抱着一个白色的药袋,袋子上写着“利培酮片”。
     他下车,走到男子身边:“你一个人住?”
     男子看了他一眼,小声:“我……我在租房,旁边没人。”
     “药够吃吗?”
     他点头,“街道医生给的。”
     “有什么事能联系谁?”
     男子低头,“没人了。”
     那一刻,程望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
     或许这座城市里,还有很多“张纪”,只是他们还没出事而已。
     ——
     局里,技术组的人更新了“精神障碍涉案风险分级模型”,其中多加了一项:社会孤立程度指数。程望站在模型前,目光紧盯“未纳入高危名单”的红色警示栏,许久未动。
     他知道,再严密的模型也无法穷尽人心深处的裂缝。
     他写下笔录的最后一行:
     不是所有的杀人犯都想杀人。也不是所有被害人,都曾无辜。
     也许,审判的,不止是一个人;该救赎的,是一整座城市。
    喜欢。
  

第33章 患者砍杀案(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