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京里来的,随身的丫头病死了,想在我们那采购两个丫头。跟她一起来的还有两个男的,一口气从我们村买走了四五个姑娘 。”
时间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贺家的老太太永远忘不了,聋老太太那张可怖的脸。
简述问道:“渭南?太太的老家是陕西的?下午在您家里,我看到了琼锅糖和吊炉柿子,用的还是富平的尖柿。您老家是富平的?”
1928年至1930年陕西省发生大饥荒?,连续三年干旱导致粮食近乎绝收,受灾人数约五百万,饿死人数达数百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28年《大公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从3月到8月,关中地区竟然没有落过寸雨,人们被持续的高温和干燥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河渠干涸,河床裸露,不见一滴水,就连马车都能在河道里行走了。”
近现代诗人李季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庄稼就像炭火烤,遍地不见绿苗苗,二三月饿死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
在1929年8月的《申报》上写到:“华洋义赈会调查西北4省后称,本年因灾死者600万人,病者1400万人,流亡转徙者400万人,超过按照平时疾病死亡率的25倍。”
当时有一句话叫:“陕西大旱,六料未收。”
陕西通常把每年的夏收称为“一料”,秋收称为“一料”,一年也就是“两料”。而“六料”就相当于是三年的时间里,庄稼地里没有收成,足以可见当时的旱灾有多严重。
就在这一年,除了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绥远和湖北等各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当时的全国仅剩下浙江、云南和山东三省没有旱灾,其中陕西最为严重。
在此之前,陕西省发生的最大灾难,还是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八级大地震?,当时造成至少八十三万人死亡。
贺长洪好像也想起了什么,说道:“是,我们老家就是富平的。29年秋天,我娘带着我和哥哥一路逃荒来到京市,一晃已经快三十年了。”
想当年的伤心事,贺家的老太太哽咽道:“若不是你爹受了伤,咱们娘几个也不用背井离乡,你哥哥也不会……”
见老太太的情绪不对,为了转移话题,简述问道:“太太,您还记得那几个姑娘叫什么名字吗?”
贺家的老太太想了想,说道:“我记得有三叔家的二丫头,刘……刘大本事家的石榴……还有张的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张翠兰,一个叫张翠花。”
简述跟老齐头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他记得一大妈的名字好像是翠兰,但不知道姓什么。贾张氏的名字好像就叫张翠花。
简述又问道:“太太,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这么清楚?”
贺家的老太太说道:“因为张家的张翠花,曾跟你贺叔议过亲。”
贺远海冲着自己老爹挤眉弄眼地调笑道:“哟,爹,你还有这一段呢?我娘知道吗?”
贺长洪白了自己儿子一眼,说道:“去去去,我的事你娘哪一件不知道?我敢瞒着吗我。”
贺家的老太太瞅了一眼,自己这个不成气的儿子,儿媳都没了好几年了,他还是一副老婆奴的样子。
简述问道:“既然定了亲,怎么没有成亲呢?”
贺家的老太太说道:“我们贺家以前在富平也算小有资产,跟张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张翠花十六岁的时候,我们两家就定了亲。
原想着当年秋天就给他们把婚事了,谁知道张家的当家人,也就是张春花她侈,出了一趟远门,就再没有回来。
那个年头人没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死了,张家转年就办了丧事,这婚事就只能延期,这一延就是三年。
刚说好亲事,又赶她娘病故,又延了三年。好不容易等她守完双孝了,又遇上了天灾,家里的钱都换了粮食。拿不出彩礼,张翠花就死活不嫁。长洪他爹就是为了给他赞彩礼,进山打猎,被狼咬了,伤了脚,不敢在留在村里,这才逃荒来了京市。
就这样,张翠花也不松口,死咬着要三十块大洋的彩礼,否则就不嫁。之后,她就跟那个姓龙的走了。”
说到这,贺家的老太太也瞪了贺长洪一眼,说道:“当年逃荒,你贺叔非得往京市这边走,我知道他的心思,也就由着他了。没成想半路遇到了史家姑娘,他的魂就被勾走了,一心想跟人家姑娘处对象。
万幸我那儿媳妇不嫌弃他,一听我也姓史,就借口是自家亲戚,在史各庄落了脚。后来在城里寻了一个记账的活计,这才搬到城里来。”
喜欢。
第83章 四合院-95号院秘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