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章 心中却不以为然[1/2页]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小妹仔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若再与秦起冲突,百万生灵将陷于无尽苦痛。”
     “我不愿目睹此景重现。”
     “况且……赵迟的话令我深思。”
     “炎黄之后竟互争,岂非让外族笑谈?”
     李牧语调微颤,似有迷茫。
     也许如此。
     投降蒙羞,然数十万将士伤亡、代地免遭浩劫,此代价值得承受。
     毋庸置疑。
     “若降秦,秦军待吾等如何?”
     一将问。
     “胜则卸磨杀驴,清算旧账。”
     另一将神色凝重。
     “赵迟承诺,吾降秦后,仍统十万大军驻守代地。”
     李牧低声说。
     他未提及赵迟的承诺,这是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不到必要时绝不开口。
     “降秦未必不利。”
     “上将军明智,吾等感激不尽。
     秦胜局定,将士亦惧死,您之选择乃十万将士福祉,代地之幸。”
     众人向李牧行礼。
     赵迟回营,王翦、桓漪急问:“结果?”
     “李牧应允归降,愿赴咸阳觐见大王。”
     “然有一条件。”
     赵迟神色肃然。
     “何条件?”
     “止戈息武,减数十万伤亡,即便敌帅归降,亦可高位。”
     王翦即刻回答。
     “他仍统大军戍边御敌。”
     “此为全部要求。”
     “吾已代秦应允。”
     赵迟语气坚定。
     “哈哈!”
     闻此条件,王翦与桓漪相视一笑,开怀大笑。
     “赵迟,又为我秦立功!李牧归降,免战乱之灾,实乃喜事。”
     二人击掌欢笑。
     “汝等认可李牧条件?”
     赵迟略显惊讶。
     李牧本非凡才,大王惜才如命,岂会弃之不用?戍边代地,防外敌,此为最佳安排。
     大王有此胸襟,必有此部署。
     也许如此。
     李牧归顺,是对本朝最大敬意,其诚可换众信。
     交由他统军,更能让其全力效忠。
     大王稍示恩宠,何愁李牧不臣服?王翦微笑回应。
     身为祖龙多年心腹,王翦与桓漪深知君王性情。
     李牧确为难得人才。
     即便战败并非祖龙所愿,他或许也会招揽,如今李牧主动率十万大军来降,无疑增强了我大秦的实力,有何不可?赵迟仿佛恍然大悟,开口说道。
     赵迟深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心中明镜似的。
     李牧率军来降,确实是大功一件。
     镇守代地,能让秦始皇免除北方边患之忧。
     统兵作战,只要能止戈息武,便是最佳局面。
     李牧掌控军权,虽然其他诸侯可能有所顾忌,但秦始皇绝不会,因其胸怀无人能及。
     赵迟,此番功劳我定亲自奏报于大王。
     拿下代地,即宣告平定赵国。
     只待李牧投降,代地归于我大秦,赵国也将随之终结。
     王翦大笑着点头:“正是如此。”
     这份功劳,我自当与王翦将军共同奏报。
     若非你的劝降之策,李牧断不会归降,平定代地的首功,非你莫属。
     桓漪亦笑着附和。
     赵迟凭一己之力说服李牧归降,彰显其胆识与智谋。
     对王翦和桓漪而言,虽未直接取代地,却避免了手下大量伤亡,赵迟确实帮了他们大忙,这份情谊应当铭记。
     灭赵的功劳,系统的任务,今日已然达成。
     赵迟心中默默期待着某些事物……
     一个时辰后,代城的城门缓缓打开。
     李牧带领麾下将领走出城池,赵国士兵弃械投降,两旁骑兵归营,一场可能血流成河的战争就此消弭,避免了同宗内斗。
     这场战斗不仅保全了李牧的十万大军,也让秦军避免了重大损失。
     对秦帝国而言,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对未来强秦来说更是值得庆贺之事。
     此时,赵迟、王翦、桓漪三人带着部众来到城前。
     在众人之中,赵迟最为瞩目。
     若非赵迟的努力,这场战斗恐将变成血腥厮杀。
     “李牧将军愿率代地十万将士归顺秦帝国,请诸位秦军上将接纳我们的请降。”
     李牧解下腰间长剑,双手奉予赵迟,高举过顶。
     “赵迟,你去吧。”
     王翦笑着说道。
     “好。”
     赵迟并未推辞,迈步上前。
     但他并未接过李牧的剑,而是将其归还。
     “上将之剑岂可交付他人?”
     “战火得以平息,无数生命得以保全,李牧将军心怀大义,令我无比敬重。”
     赵迟神情肃穆行礼,向李牧表达深深敬意。
     随后,王翦与桓漪亦朝李牧深鞠一躬,目光中充满仰慕之情。
     “敬李牧上将军!”
     在三位秦军统帅之后,蓝田、函谷以及赵迟麾下诸将一同向李牧躬身致礼。
     目睹此景,李牧内心深受触动。
     这样的礼遇与尊重,宛若视他为同侪,而非降将。
     若非赵迟极力劝说,这般局面断难达成。
     李牧轻叹:“我险些铸下大错。”
     “若两军交锋,代地必会生灵涂炭,炎黄子民也会折损数十万精锐,此事对炎黄一族毫无益处,只会贻害万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牧目光坚定,“为

第77章 心中却不以为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