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3章 迎接1[2/2页]

大宋枭雄 仙庙的马尔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犹太社群中颇有地位的贵族。
     拉摩西拉自幼接受严格教育,不仅精通希伯来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对数学、天文、律法亦有涉猎。家族生意网络遍布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但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开放的国度——大宋,以及那个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泉州。
     约五年前,拉摩西拉携带巨资与一批家族亲信、仆从,搭乘商船远渡重洋,抵达泉州。凭借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带来的珍贵本金(金银币、宝石、异域珍宝)以及背后若隐若现的家族势力,他很快在泉州庞大的海外贸易体系中站稳脚跟。他的商行不仅从事香料、珠宝、象牙等传统奢侈品的买卖,更利用其广泛的国际人脉,为宋商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甚至参与了一些官方的“招徕蕃商”事务,迅速积累起可观的财富和一定的人脉声望。
     然而,拉摩西拉的野心不止于商业。他深知在宋帝国,真正的保障和地位离不开政治权力的庇护甚至直接参与。他仔细观察、揣摩宋帝国的官场规则,并不惜重金结交各路官员,了解信息。
     机会终于来临。去年,朝廷因太上皇潜邸“龙德宫”需大规模修缮增建,内帑一时吃紧,便有近臣献策,于东南富庶之地推行“纳粟捐官”之策,允诺富商大贾捐献巨资者可获授闲散官衔或某些实缺。拉摩西拉闻风而动,毫不犹豫地掷出巨额金银,不仅远超规定的捐授标准,更通过早已打点好的门路,将目标直接锁定在了泉州通判这一重要的实权职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判虽为州府副武,却负有监察知府、联通上下、管理民政甚至参与司法之责,地位关键。一位色目人担任此职,在泉州历史上可谓罕见。但拉摩西拉的巨额“报效”以及他平日经营的人脉此时发挥了作用。最终,一纸诰命下达,商人拉摩西拉一跃成为了大宋泉州通判拉摩西拉。
     像拉摩西拉这样的犹太商人,在宋元时期的泉州并非孤例。他们是当时泉州数量可观的“色目人”社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犹太人多来自波斯(今伊朗)、中亚布哈拉、也门,甚至更遥远的地中海东岸。他们主要聚居在泉州城的南郊及东南隅,特别是市舶司周边地带,以及城南靠近晋江江岸的繁华市场区。为了贸易和生活便利,他们往往依族群和宗教信仰而居,形成特定的社区。虽然不像后来的“租界”,但那里充满了异域风情。
     他们的住宅多为石砌或砖砌,风格上融合了中东元素与闽南特色,有些富户的宅邸颇为考究,内部装饰华丽。
     社区内有自己的犹太会堂,是他们进行宗教祈祷、社区议事和教育活动的中心。
     日常生活中,他们内部仍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如饮食禁忌、庆祝犹太节日),但在公共场合和商业交往中,则积极适应泉州本地的风俗习惯。许多人像拉摩西拉一样,学习汉语,甚至穿汉服,取汉名或汉式名字,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经商是绝大多数泉州犹太人的主业。他们利用其国际背景和语言优势,活跃在泉州的海外贸易中。 从香料、药材、珠宝、犀角象牙等奢侈品,到布匹、瓷器 等大宗商品,几乎无处不在。一些人也从事金融借贷(类似“斡脱商”)、翻译、甚至受雇于市舶司担任中间人或顾问。他们既是宋泉州海洋贸易繁荣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喜欢。
  

第143章 迎接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