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粮食,在烽火里铺好商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农为根基,荒田生谷
张燕看着粮仓账目,面色凝重:“洛阳粮商趁机囤积居奇,一斤粟米的价钱翻了三倍,再这样下去,别说赈济灾民,连咱们的士兵都快断粮了。”石禾却指着城外的荒田:“灾民不是累赘,是力气。咱们开仓放粮,但有个条件——领粮者需随农兵开垦荒地,收成后按三成归己,七成入仓。”
他请来了谷阳城擅长农耕的老把式,带着灾民在洛水沿岸修渠引水,张燕则从商路调来新培育的“耐寒谷种”——那是她早年在南方经商时寻得的良种,能在贫瘠土地上扎根。起初灾民半信半疑,直到第一批谷穗沉甸甸垂下,众人终于肯卖力耕作。石禾又让人在田边插起“共耕旗”,规定凡插旗之地,兵不扰民、税不重征,连过境的散兵见了旗都不敢轻易滋扰。
可天有不测,春耕刚过,一场蝗灾突然席卷中原。黑压压的蝗虫过处,麦苗成片倒伏,灾民们跪在田埂上哭嚎,连老把式都红了眼:“这是天要绝人啊!”张燕却想起南方用烟熏驱虫的法子,当即让染坊赶制数百顶粗布帐篷,石禾则命士兵收集干草、硫磺,入夜后点燃帐篷下的药草堆,浓烟滚滚升起,竟真把蝗虫熏得不敢靠近。众人守在田边连熏三日,终于保住了大半禾苗。秋分时,共耕田里的粮食堆满了粮仓,不仅够谷阳城自用,还能分出余粮赈济周边郡县。
商通脉络,危中寻机
粮食刚稳,商路又遇新坎。匈奴阻断了西域商道,洛阳商盟的丝绸、瓷器运不出去,积压的货物堆满了仓库,冯渊急得上门求助:“张小姐,再找不到销路,商盟就要撑不住了!”张燕却在账本上圈出一个地名——“云中郡”,那里虽靠近匈奴边境,却是汉胡杂居的贸易枢纽,只是常年战乱,少有商人敢去。
“险路才有厚利。”张燕说服冯渊拿出积压货物,又请石禾派赵虎率一队精兵护送商队。临行前,她将桃花染的粗布裁成小块,染上汉胡通用的吉祥纹样:“这是‘信物布,见布如见人,沿途若遇胡商,可凭布换粮换水。”商队行至云中郡时,果然遇到被匈奴盘剥的西域胡商,见了信物布,胡商们又惊又喜——他们早听闻中原“桃花标记”的信誉,当即用良马、皮毛换取丝绸瓷器。回程时,商队不仅带回了紧缺的战马,还与胡商定下长期盟约:谷阳城提供布匹粮食,胡商则帮忙打探匈奴动向,互惠互利。
途中却遭匈奴游骑劫掠,赵虎正欲开战,张燕却拦住他:“硬拼会损货物,不如用‘换路钱。”她让人挑出三成货物送给游骑首领,笑道:“这些是见面礼,往后商队过境,还望首领行个方便,我们愿按次付‘护路费。”首领见货物精美,又听闻商队背后有谷阳城兵力支撑,便顺水推舟答应下来。此后,谷阳城的商队竟成了唯一能安全往返云中郡的队伍,商路越走越宽,连朝廷都派人来商议合作,想借商队传递军报。
兵守四方,刚柔并济
农稳商兴的同时,石禾的兵权也在悄然壮大。朝廷见谷阳城兵精粮足,几次想调石禾的兵力去攻打匈奴,石禾却深知“强兵需守土”,只派少量精兵协助防守边境,主力仍留在中原护农耕、保商路。有朝臣弹劾他“拥兵自重”,石禾却不争辩,只将共耕田的粮食、商路的税收清单送往洛阳:“谷阳城的兵,是护民的兵,不是争功的兵。”
这年冬,匈奴趁雪夜突袭云中郡,胡商飞马报信,石禾立刻点兵驰援。赵虎想正面迎敌,石禾却让张燕赶制数百面“疑兵旗”,插在援军必经之路的两侧山林,又命士兵在雪地里拖树枝制造大军行进的痕迹。匈奴前锋见满山旗帜,以为中了埋伏,不敢贸然前进,石禾趁机亲率精锐从小路奇袭匈奴后方粮仓,一把火烧了粮草。匈奴见后路被断,又怕援军主力赶到,只得仓皇撤退。此战后,云中郡百姓为石禾立起“护境碑”,连胡商都送来牛羊庆贺,称他是“汉胡共仰的守土人”。
乱世花开,生生不息
数年后,中原虽仍有战乱,谷阳城周边却成了难得的安宁之地。共耕田里稻浪翻滚,商路上驼铃声声,城墙上的士兵目光坚定。石禾与张燕站在新建的“三业阁”上,阁内陈列着三样东西:一把开垦荒地的铁犁,一块云中郡换来的胡商玉佩,一面染着硝烟的护境旗。
“你看,”石禾指着城外,昔日的荒田如今阡陌纵横,商队的身影往来不绝,连逃难的百姓都往谷阳城方向聚集,“兵守的是安宁,农种的是希望,商通的是人心。三者拧成一股绳,再乱的世道也能开出花来。”
张燕指尖抚过阁外新栽的桃树苗,那是用当年烽火中保存的桃核种下的,如今已抽出新枝。春风拂过,枝头的花苞微微颤动,仿佛下一刻就要绽放。乱世或许漫长,但只要农有田、商有路、兵有魂,总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让希望在土地上扎根,让温暖在人心间传递,这便是谷阳城在烽火中种下的花,坚韧、温暖,岁岁年年,从未凋零。
喜欢。
抛砖引玉,商路花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