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3章 巴山夜雨[2/2页]

父亲的小情人 东方红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巧!我也爱读他。以前在石家庄陆军医学院读书时,晚上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呢。他那首《夜雨寄北》,每次读,心里都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他自然地拖过一张椅子,在董建华床边不远不近地坐下,姿态放松而专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董建华轻声吟出开头两句,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晰,“这首诗,你也喜欢?”
     “何止喜欢,”王明刚接口,眼神望向窗外暮色渐合的庭院,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巴山夜雨之中,说:
     “每次读到,都像是自己成了那个身在异乡的旅人。你看这开头,‘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妻子(或友人)殷切的期盼与自己无法确定的归期形成对比,那种无奈和歉疚,一下子就出来了。”
     王明刚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直勾勾的望着董建华这个美少女紧接着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七个字,画面感极强——身处巴山,独对寒夜,窗外是绵绵不绝的雨声,眼看着池塘的水一点点涨满。这‘涨字用得绝妙,既是实写秋雨滂沱,水漫池塘,又何尝不是在写诗人心中那不断积聚、无处排遣的思念和愁绪?这愁绪,就像那池水一样,越积越深,快要满溢出来了。”
     董建华听得入神,不由得接下去:“是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他没有沉溺在眼前的孤寂愁苦里,而是笔锋一转,跳向了未来团聚时的温馨画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西窗下,剪着烛花,在温暖的灯火里,好好聊一聊今夜我在巴山听着夜雨思念你的情景呢?”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慰藉啊!把眼前的苦涩,转化为未来重逢时甜蜜的谈资。这‘却话二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情感的珍视。”
     王明刚用力点头,补充道:
     “而且,这种时空的转换特别巧妙。现在(巴山夜雨)和未来(共剪西窗烛)交织,现实的孤寂与想象中的温馨对话并置。更妙的是,诗人设想在未来回忆‘现在,而这个‘现在恰恰是他此刻正在经历的痛苦。”
     王明刚攥了攥董建华的小玉手又说:“这就像……就像把痛苦包裹了一层温暖的糖衣,咀嚼起来,苦涩里带着回甘。还有,‘巴山夜雨这四个字在诗中重复出现,第一次是实景,是孤独的象征;第二次在回忆里出现,就变成了情感连接的纽带,成了未来甜蜜对话的引子。这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情感的升华和转化。”
     病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归巢鸟雀的啁啾隐约传来。
     两人沉浸在诗句营造的意境里,一种超越日常医护关系的、精神层面的契合感悄然滋生。
     这共同的爱好,如同一条隐秘的丝线,将两颗在疗养院春光里相遇的心,轻轻地、又牢固地牵连在一起。
     董建华的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诗集上“何当共剪西窗烛”那一行字,轻声感叹:“‘何当……这期盼里,藏着多少温柔和力量。”
    喜欢。
  

第323章 巴山夜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