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同频。
山口下是一片开阔的山地牧场,牛羊点缀其间,远处几位牧人骑着马缓缓走来。他们脸上被风雕刻的线条像极了岩石,却笑容坦荡。
一位名叫丹增的青年牧民向我挥手,他邀我骑上一匹褐色藏马,领我缓行至一座小丘之上。我们并肩望着远山。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晒过一万次太阳。”他说。
我笑了:“所以它们懂得温暖。”
丹增点头,随后轻轻说道:“仁布人不怕冷,因为我们相信太阳一直会来。”
他的声音并不大,却像山风一样穿透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此刻我意识到:
真正的温暖,从不只是阳光给予的,而是信念带来的。
在仁布县的一个小村庄,我被一缕异香吸引,那是一家藏香作坊。
作坊主人是一位中年汉子,与藏族妻子一起经营。空气中弥漫着松柏、雪莲与酥油混合的气味。墙上挂着用藏文写的诗句:“香气通神,道在灰烬。”
他教我如何搓香粉、压模、风干,每一步都极为缓慢。看似枯燥,却充满节奏。
“这香,会随着风,飘向远处的雪山。”他望着窗外。
我知道,他并不期待被谁记得,他只希望这气息,在高原某个转角,唤起他人的一丝温情。
“如果你也在旅途中闻到了熟悉的香,那或许是我在和你打招呼。”他说。
我点头,深深记下这句话。那不是一种商业语言,而是一种藏民对人与风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也正是那种“无求而香”的心境,让我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终于学会欣赏那些不能拥有的东西。
离开仁布的前夜,我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望着夜色中静默流淌的雅鲁藏布江。
这是一种极为独特的静谧感,仿佛世界的一切都在屏息。只有江水在流,而我,也只是这流动中的一颗微尘。
我回望仁布的方向,灯火稀疏而温柔,像是时间的脉搏,在黑暗中依然有节奏地跳动。
仁布教给我的是“慢”——慢不是迟滞,而是一种懂得何时该停、何时该走的智慧。
我想起那位给我风筝的小男孩,那句“飞得比心还高”的话还回荡在耳边。我低头写下笔记:
“仁布,是云端之上的呼吸,是远古经声里依然温暖的阳光。”
翻开《》的地图,我的指尖轻轻移向下一站——尼木县。
那里,是藏香的故乡,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传说交汇之地,是另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入口。
我将经书封页轻轻放入背包内袋,那不是纪念品,而是心之所在。
我站起身,风吹起了衣角,一只风马旗正好从河面飘来,撞上我脚边。我弯腰拾起,将它绑在包带上。
这一刻,我知道:
我又准备好上路了。
喜欢。
第397章 仁布县:云端藏地,经声微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