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他说:“我们不只是生产汽油和柴油,还提供乙烯、聚丙烯和其他化工原料,是新疆乃至全国的能源后方之一。”
在一间安全玻璃会议室,我看到奎屯市的城市蓝图:以能源为骨架,以交通为动脉,以人居为血肉,以多民族为文化基础,构建一座真正属于“西部心脏”的现代城市。
我忽然想起,丝路上的古人曾驮着布匹与香料穿越戈壁,如今的奎屯,则以另一种物资——能源、材料与工业产品,把东西方再度连接。
我写下:
“火焰不再是毁灭的象征,
它是建设、供应、链接的图腾。
在奎屯,火光是城市的旗帜,也是时代的号角。”
傍晚时分,我走进奎屯老城区,在一个传统清真市场中转悠。烤肉摊飘出香气,小摊贩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在广场追逐,老人围坐下棋。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语言交错却不混乱,每个人都自如地存在于这座工业城的肌理之中。
一位回族茶馆老板告诉我:“我们祖辈从甘肃来,五十年代建城时响应国家号召,进驻荒滩,如今成了商户、工程师、教师,甚至企业家。”
在奎屯,民族不再只是文化标签,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共居共建的合奏音符。
我写下:
“融合不必宣言,
它藏在同桌的拌面里、同班的课本里、
同一条公交车上点头微笑的瞬间。”
夜晚的奎屯,不是喧嚣的,而是沉稳的。高楼不多,但每一盏灯都照得深远。石化火炬在城市远端仍在燃烧,像是守夜的炬火;而火车编组场灯火通明,远远传来铁轨碰撞的节奏,像低语又像节拍。
我站在城区东侧的山丘上,眺望整个城市的灯海。不是霓虹璀璨的繁华,而是一种“干净的热”。这是为人所需而存在的城市,而不是为消费而塑造的泡影。
它以功能而立足,以劳动者为骨架,以工业为名,却不剥夺生活的诗意。
我写下:
“奎屯不是童话,
但它是一首真实而硬朗的诗。
在荒漠深处,用火与铁写下希望。”
清晨,城市刚醒,我已再次上路。下一站是玛纳斯县——一个在天山北麓享有“农业明珠”之名的绿洲农区,是油城节奏之后的柔美转折。
我回望奎屯,钢铁依旧沉默地发光,管道在地下涌动,车轮未停,风沙未歇。而我,将继续书写下一个篇章。
我在《》的地图上慎重落笔:
“第349章,奎屯,记。
钢铁、火焰、铁路与人群,
这不是荒漠的终点,而是新世界的入口。”
下一站,玛纳斯县。
我要走进葡萄架下的田园与绿洲,在麦浪和灌渠之间,听听土地与时间如何交谈。
喜欢。
第349章 奎屯:戈壁工业,丝路再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