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们这里没有故乡,兵团就是我们的根。”
夜晚,社区小广场上举办文艺演出。老人弹着二胡、青年舞起民族舞,孩子们用新疆话、普通话、陕西话、四川话朗诵兵团诗歌。许多家庭是跨民族、跨省份组合,饭桌上能吃到川菜、鲁菜、回族手抓肉、哈萨克烤肉、维吾尔抓饭。
我写下:
“兵团,是第二故乡。
无论来自何方,团结与奋斗让大家有了共同的名字。”
四、胡杨守望:荒原生命的奇迹
五家渠以胡杨林闻名。每到金秋,胡杨叶如烈焰燃烧,片片金黄与天山蓝天、戈壁灰黄相映成趣。胡杨被称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每一棵胡杨都是荒原与生命抗争的见证。
我沿着城市西郊的胡杨林公园缓步。秋风里,胡杨树下落叶如毯,阳光洒在扭曲的枝干上,像雕塑般展示坚韧与美丽。偶有松鼠、野兔出没,鸟鸣在枝头回荡。
本地环保志愿者带我参观胡杨林保护项目。他们介绍:“我们一直在种树、护林,孩子们从小参加植树活动,让更多人守护绿色家园。”林间建有生态观光道,市民可骑行、散步、露营,孩子们在林下捡松果、画画、做自然笔记。
我写下:
“胡杨,是五家渠的灵魂。
根深千年,生生不息,
正如兵团人的坚韧。”
五、兵团家庭:新边疆的幸福生活
五家渠的日常,是有序与温暖的交融。学校、医院、体育馆、文化宫、书店、农贸市场齐全,生活便利。孩子们在宽敞的校园奔跑,老人们在公园跳舞锻炼,青年人在工厂、田地、写字楼追逐梦想。社区活动丰富,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在兵团中学参观。教室明亮,老师认真,学生们用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互助学习。课余时间,合唱团演唱《兵团战歌》,体育场上篮球、足球、赛跑热火朝天。
中午我受邀走进一户兵团家庭。客厅墙上挂着“家是兵团的根”,饭桌上既有辣子鸡、烩面、抓饭,也有家常炖菜。主人一家三代同堂,讲述着父辈如何开荒、母亲怎样种树、孩子如今考大学、全家出游胡杨林的故事。
我写下:
“家,是兵团的港湾。
一砖一瓦、一饭一蔬,
都是新边疆的幸福时光。”
六、夜色五家渠:灯火与诗意
傍晚时分,五家渠的街道温柔而安静。绿树掩映下的路灯,点亮小城的夜色。广场上,青年载歌载舞,老人带着孙儿散步,湖畔灯火倒映如星。远处的胡杨林在夜风中低语,仿佛守护着这座小城的宁静与梦想。
我独自走在林荫道上,回望五家渠的灯火与胡杨,心中感受到开拓者的艰辛与成就,体会到兵团精神的重量,也感受到家园的温暖和新疆边疆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我在《》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3章,五家渠,记。
兵团新城,胡杨守望,
这是开拓精神与幸福生活共鸣的新时代乐章。”
下一站,吉木萨尔。
我要继续北上,走进天山北麓绿洲与草原的交界,探索哈萨克风情与丝路古道的新篇章。
喜欢。
第333章 五家渠:兵团新城,边疆赞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