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7章 辽源:煤城坚守,矿脉流光[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离开白山后,列车驶入辽源。
     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化,山势渐缓,地势开阔,林地让位于更宽广的工业痕迹。灰色的厂房、沉寂的烟囱、偶有升起的蒸汽,一切都透露出一种深藏于岁月的沉静力量。
     我知道,这不是一座以美丽为名的城市。辽源,曾是东北工业的缩影,一座典型的“煤城”,依矿而起,也因资源枯竭一度沉寂。但它没有倒下,而是在黑暗之下,重新寻找光。
     我拎起背包,走出站台。那一刻,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要与这座城一起“呼吸”的人。
     一、煤矿遗迹:黑金时代的沉默记忆
     辽源矿业遗址公园是我的第一站。
     刚踏入园区,一股奇异的压迫感扑面而来。高耸的矿井井架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一尊尊沉默的雕像。锈迹斑斑的矿车、破损的工棚、废弃的电缆……它们不再运作,但它们的存在,却比任何言语都有力。
     “那时候,一个班就是八个小时,井下几百米,温度高、湿气重,喘口气都难。”导游是位退休矿工,叫赵德昌,六十多岁,戴着蓝色工装,声音沙哑却坚定。
     我跟着他走进模拟矿井通道,低矮、潮湿、逼仄。头灯照出的光只能照亮前方一步。那一刻,我真的有些呼吸困难,仿佛自己也成了井下的那一份子。
     “最怕塌方,但你不能慌,因为一慌你可能活不成。”赵师傅停下来,看着我,“但我们都挺过来了。”他笑了一下,那笑里没有夸耀,只有一种属于矿工的倔强与淡定。
     我从通道出来时,心里仿佛被什么撞击了一下。我写下:
     “煤矿的黑,不是黑暗,
     而是一种深沉的光亮;
     它藏在最危险的深处,
     照亮这座城市的曾经与未来。”
     二、矿工社区:生活的韧性与温度
     想真正理解一座城市,不去它的社区,是肤浅的。
     我来到东山矿工社区。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社区,灰色砖楼排列整齐,楼道狭窄,扶手漆皮斑驳,楼前的空地上,小孩在跳皮筋,老人们拉着家常。
     我站在一个小卖部门口,被一位大婶热情地拉住:“小伙子,看你不是这儿人,来采访的吧?”我点头,她便邀我进屋喝水,笑着说:“咱这地方,虽旧,但有烟火气。”
     她叫刘桂兰,丈夫是矿上出的事,牺牲时只有三十七岁。她独自把两个儿子拉扯大,现在一个在长春做医生,一个就在辽源开电动车维修店。
     “我们不是没苦过。但你看我现在,有饭吃,有地种,孩子们也都争气。”她看着我,眼里写着一种不屈,“咱老百姓啊,活一天,就得挺一天。”
     她屋里有一张老照片——丈夫穿着煤矿制服,站在矿井口,笑得阳光。
     我心头一紧,又是一段真实到骨头缝里的生活。我写下:
     “在坚硬的煤层下,
     埋着的不只是矿脉,
     还有一座城市的柔软心脏;
     那是家庭的坚持,生活的火种,
     以及一代人对明天的信念。”
     三、城市转型:在黑色土地上种出绿色的梦
     辽源没有停在历史里。相反,它在沉寂之后,正在努力转身。
     我来到辽源高新区,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新能源、医疗科技、生物材料……一个个看似“高冷”的名词,竟然出现在这座曾以煤闻

第277章 辽源:煤城坚守,矿脉流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