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3章 太原:龙城烟火与并州铁骨,汾水之畔的时代交响[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从晋中的深宅大院走出,我北行入城,来到山西的心脏——太原。
     这座城市的名字,像一枚沉稳的印章,印在黄土高原之上,也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口。
     它曾是“并州”,是唐代名将频出的兵马大营,是晋商与战马共舞的龙城;它又是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炼钢、机械、重工的脊梁。如今的太原,铁锈未尽、楼宇已起,是一个转身之间仍能听到铁轨回音的城市,是一个在高楼夹缝中还能看到汾河缓流的地方。
     我来,是想在这“南有龙城、北控雁门”的城市里,听一听,火车鸣笛之后,那些人心里仍未熄灭的钟声。
     一、迎泽湖畔:旧地新声,水面如镜
     我第一站,是迎泽公园。
     这是太原人心中的“城市中庭”。公园环湖而建,湖心亭在春日晨光中被雾气包围,如同一幅水墨初开。岸边有晨练者、书法家、唱秦腔的老人,还有骑小电驴绕湖兜圈的孩子。
     我遇到一位在湖边画画的青年,手中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的是对岸楼群倒映在湖水中的幻象。
     我问:“为什么不画亭子?”
     他说:“亭子千年不动,楼是每天变的。”
     “你喜欢这座城市吗?”
     他一边补色一边点头:“喜欢她的不甘平庸。”
     我明白了,太原不是一座躺在历史里睡觉的城,而是醒着的,一直醒着。
     我写下:
     “太原的湖,不求名山大水之壮,
     却能以一池清光映照城市脊梁;
     她的波,不起风涌,
     却在寂静中记录时代的影子。”
     二、晋祠之畔:晋源古地与敬源之心
     第二天,我来到太原南郊的晋祠。
     晋祠不大,但格局极有章法。以水为魂,以祠为骨,以百年古柏为神明的羽翼。晋水自唐槐之下奔流而出,绕殿、绕桥、绕碑、绕人的记忆而行。
     我站在圣母殿前,看殿上木雕与斗拱,岁月洗蚀其色,但不损其力。身旁一位游客感叹:“这庙真老。”
     而一位当地老者低声答:“不是老,是敬。”
     我走向水镜台,伏身细看泉眼。导游低声讲解:“太原人信水、敬源,因为知道,源头不能断,断了就没了根。”
     我写下:
     “太原的庙,不为虔信设下高坛,
     而是唤人低头,饮水思源;
     她的泉,不为游人拍照而生,
     是让一座城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声音。”
     三、柳巷街头:旧商埠的青春轮回
     我第三天行至柳巷。
     这条老街,曾是太原最富盛名的商业中轴,如今在高楼大厦与新商圈冲击下重焕生机。铁皮招牌与霓虹灯交织在石板路上,老字号和潮流店并肩而立。
     我走进一家仍然保留“秤杆称量”的糕点铺,老板是一位老太太,穿围裙,笑声爽朗。她看我像外地人,送我一块麻花:“甜是甜的,硬是硬的。”
     我咬了一口,果然不似现代糕点那般酥软,而是一种“嚼着吃”的实在。
     我问:“你们还会用这老法子多久?”
     她说:“到我孙子不愿做那天。”

第233章 太原:龙城烟火与并州铁骨,汾水之畔的时代交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