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5章 怀化:五溪回调、侗寨低唱与西南拱桥的山野联章[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之境,侗寨错落有致,鼓楼如塔,风雨桥横跨溪流,寨中炊烟缭绕,山歌隐隐传来。孩子们光脚在木廊中追逐,老人倚窗而坐,指尖转动着织线。
     我在地坪侗寨住下,晚上正巧遇见侗族大歌表演。
     没有乐器,只有数十位侗族男女围成一圈,用多声部自然唱法,唱出山川、河流、爱情、丰收与离别。歌声时而如溪流,时而似雷鸣,复杂却和谐,音准无需排练,仿佛刻在骨血中。
     我问一位唱歌的中年妇人:“你们天天唱?”
     她笑道:“不唱就没魂了。侗人,一生在歌里。”
     我闭上眼聆听,恍惚之间,觉得整座山都在和鸣。
     我写下:
     “通道,是怀化的低音人声。它不靠扩音设备,却在山与树之间回响千年;不借文字,却能唱出史诗。它是人类最初的旋律,是山中母音的遗响。”
     四、芷江受降:宣言石上,余震未眠
     次日,我前往芷江。
     这座不大的小城,因抗战历史而留名。日军投降仪式就在此地举行,纪念馆内,受降书、旧照片、将士雕像历历在目,墙壁上的斑驳仿佛在低声讲述一场浩劫后的人类选择。
     我站在受降堂中间,仿佛能听见当年宣读投降条约的低沉男声、笔尖在纸面划过的声音。
     一位年过七旬的志愿讲解员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这里不喧哗?因为这里见过血,但选了和平。”
     我写下:
     “芷江,是怀化的历史低拍。它用一纸受降书,在民族的伤口上落下一枚重音。它不鼓吹,却有骨;它不煽情,却有血。”
     五、地图与山野联章的沉稳收束
     夜里,我独坐怀化火车站附近的旅馆,翻开那本被风吹卷的《》地图页。
     这一章,从五溪水系,到洪江老街,从通道侗歌,到芷江和平,处处回响着山的呼吸、水的情绪、人声的古调。
     我写下:
     “怀化,是《》中一章沉稳的山野联章。它不倚华灯、亦不靠巨响,却以五溪合水为调、侗歌大合为腔、历史低吟为骨,奏出中国中南腹地那段兼具温度与厚度的缓拍慢章。”
     我轻声说:
     “下一站,是贵阳。
     一座云山包裹、苗侗共舞、文化交汇的西南起笔城。”
    喜欢。
  

第85章 怀化:五溪回调、侗寨低唱与西南拱桥的山野联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