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操控角色后撤半步,法杖轻抬,一道减速符文贴地滑出,命中刺客脚部。对方闪现规避,落点预判精准。
他不动声色,调出后台操作记录比对。
“狂龙”的技能释放节奏,与“影刃”主控存在0.15秒相位差。前者偏快,后者稍滞。这种差异在单队作战中几乎不可察觉,但在联合战术中,会引发微小的协同熵增。
系统自动标记:【协同熵值异常·一级】。
这不是偶然,而是战术习惯的冲突。两队主控者对节奏的理解不同,即便使用统一协议,也无法完全同步。
沈逸将这一数据存入“行为预测库”,设为高优先级样本。未来若对方持续联合,熵值积累可能导致指令混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场压力持续攀升。
敌方三队开始压缩包围圈,技能覆盖密度达到极限。主坦能量条已降至37%,辅助位视野被完全压制,仅靠被动探测维持微弱感知。
沈逸知道,对方已察觉己方未乱,压制力度正在升级。
他调出“隐藏身份加持”状态栏。当“夜莺”处于被集火状态时,系统自动激活,闪避+2%,防御+1.8%。但他并未依赖加成,反而刻意降低操作频率,让“夜莺”在关键时刻出现0.2秒的技能衔接延迟,制造“被压制”假象。
对方果然上当。
“狂龙”主控位在公频打出一行字:“女法师撑不住了,压中路。”
三队立即调整重心,中路推力增强。
就在他们集体前压的瞬间,沈逸注意到,“铁幕”的远程法师位置略微前移,脱离了安全掩体。
破绽。
他立即在战术面板输入指令:“主坦,12分04秒震动响应,反打中轴。”
同时,将“夜莺”的技能冷却监控调至最高优先级,准备在盲区开启瞬间补足控制链。
时间逼近12分04秒。
敌方三队站位趋于紧密,指挥权即将交接。主坦头盔内,震动提示即将触发。
沈逸屏息。
“影刃”主控位开始后撤,技能进入冷却;“狂龙”主控短暂接管全局;“铁幕”则等待指令同步。三队节奏出现微小错位。
0.3秒。
主坦头盔震动。
主坦角色立刻前冲,盾击拍地,控制技能精准覆盖中轴区域。“铁幕”法师因站位靠前,被直接命中,僵直0.8秒。
“夜莺”法杖挥动,延迟控制技能飞出,命中对方主控位。
游走位同步切入,技能链衔接完美。
反打启动。
但就在此时,敌方“狂龙”主控位突然取消大招释放,转为横向闪避。原本应被控住的“影刃”刺客也提前开启护盾,规避了关键伤害。
反打效果被削弱。
沈逸眉头微皱。
对方在交接瞬间,竟然通过预判微调走位,规避了部分控制。协同熵值虽在,但他们已具备应急修正能力。
他迅速调出“策略模拟空间”复盘数据。
系统显示,敌方在12分03秒8时,曾有一次短暂的语音通讯记录,未被“影层协议”捕获。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启用了备用信道,进行临场协调。
联合战术,正在进化。
沈逸手指在战术面板上滑动,重新分配资源优先级。主坦位获得额外冷却缩减支持,辅助位被授权在关键节点自主释放视野技能。他将“双轴防御阵型”切换为“弹性收缩模式”,准备应对下一波更复杂的压制。
终端右下角,【协作拓扑图】进度已达63%,结构趋于完整。
而背包中那枚紫光碎片,正以固定频率脉动,与拓扑图的数据流节奏一致。
沈逸没有时间深究。
敌方三队已重新列阵,技能冷却接近完毕。他们的站位更加谨慎,封锁角度经过重新计算。
他抬起手,指尖在战术面板悬停。
下一秒,三支战队同步压进,技能光效在空中交织成网。
喜欢。
第485章 对手的联合战术调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