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骗人。”
他清楚,真正的战斗不在赛场,而在数据流的暗处。
沈逸切换至“隐藏身份加持”模块,进入模拟空间,角色形象切换为“夜莺”——长发、法袍、冷艳面容。他设定高强度对抗场景,连续释放“星陨之咒”,系统实时监测闪避、攻击、防御三项属性波动。数据显示,增益稳定维持在15.1%至14.9%之间,误差不超过0.3%。即便在敌方集火压力下,闪避率仍高出基准值4.2个百分点。
身份伪装的优势未被破解。
他调出战术协议管理界面,将新战术正式命名为“共振链0.7”。执行条件设定为:仅可通过语音指令触发,且每次调用需输入动态口令。日志记录功能关闭,所有参数本地存储,不上传任何云端。
命名确认的瞬间,系统自动同步协议名称至所有关联模块。沈逸正准备关闭界面,后台日志突然刷新一行未授权记录:【协议命名同步至节点:0x3F7A】。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步发生在命名确认后的0.18秒。
他立刻检查本地加密协议,确认“共振链0.7”的完整参数并未外泄,但名称、触发方式、执行条件等元数据已被捕获。对方虽未掌握核心算法,却已知晓他正在构建某种以“0.7秒”为关键间隔的战术体系。
这足以让对手开始针对性布防。
沈逸将“共振链0.7”设为最高优先级监控项目,开启“潜力挖掘预警”中的“异常行为追踪”子模块。他输入三个关键词:“0.7秒”“控制延迟”“双人协同”,设定一旦外部数据源出现匹配组合,立即触发警报。
随后,他打开战队训练计划表,将接下来48小时的训练内容全部调整为碎片资源争夺战。地图锁定回音谷、风眼区、废弃祭坛——三处共振触发高概率区域。所有演练均采用“碎片堆爆发”假战术框架,技能衔接故意拉长至1.2秒以上,与“共振链0.7”的0.7秒核心参数形成明显偏差。
他需要让对手相信,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林悦在语音中问:“我们真的不练那个……0.7秒的配合了吗?”
沈逸看着屏幕上那行未清除的日志残迹,回答:“练,但不在日志里。”
他新建一个离线训练文件夹,命名为“temp_sync_0x7C”,与此前被删除的异常文件同名。文件夹内空无一物,但系统后台记录显示,每当他运行“共振链0.7”模拟时,该文件夹的访问时间会自动更新。
诱饵已布下。
沈逸关闭所有外部接口,仅保留本地系统运行。他调出“策略模拟空间”,再次输入陈宇的数据,但这次改变初始条件:假设对方已掌握“共振链”名称,并基于此构建反制策略。
推演开始。
第一条反制路径:敌方在0.7秒时间窗内故意制造假动作,诱导技能释放。
第二条:提前布置沉默领域,封锁0.7秒节点上的控制技能。
第三条:利用高速位移角色在0.7秒间隔中穿插,打乱节奏。
系统生成应对方案。沈逸逐条分析,发现若对手真按此执行,反而会暴露其预判意图,形成新的可利用破绽。他将这三条反制路径标记为“可诱导型”,并设定为“共振链0.7”的二级应对预案。
他正准备保存推演结果,屏幕突然闪烁。系统提示:【“潜力挖掘预警”触发,外部数据注入强度达94.1%,突破历史峰值】。
沈逸目光锁定数据来源——仍是0x3F7A,但此次注入的并非探针,而是一段结构化查询指令,内容为:“共振链0.7”是否依赖特定装备协同?
喜欢。
第442章 对手的针对性研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