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谊赛申请已通过审核,邀请“夜莺”战队确认参赛信息。附件包含赛事流程、数据共享协议及直播授权条款。
     沈逸逐一查看,重点核对数据权限部分。对方申请开放战斗日志读取权限,但未要求原始推演模型。他在协议中添加附加条款:【赛后双方须在官方频道发布十分钟以上战术复盘视频,内容不得剪辑或选择性屏蔽】,然后签署电子确认。
     刚提交回执,系统弹出新提示:【“宿命对决”任务链前置条件满足度提升至83%,待正式交锋后激活】。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战术包外侧的追踪器插槽上。那枚昨夜插入的追踪器仍在运行,回传数据显示,三个异常信号源在过去十二小时内未再活跃。他取出追踪器,轻轻擦拭表面,重新放入侧袋。
     次日上午,沈逸登录游戏主界面,发现“夜莺”角色邮箱中多了一条来自“狂龙”的私信。内容极简:“地图池已提交,随机权重由系统自动生成,无手动干预。如果你担心公平性,可以现在就查。”
     他点开地图池配置文件,调用“策略模拟空间”进行完整性校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地图均为标准竞技图,生成算法未被篡改,随机权重分布均匀,无隐藏偏向参数。
     他关闭文件,回信:“没问题。”
     下午,林悦在群内转发一篇论坛热帖,标题为《夜莺应战狂龙,系统流VS经验流的终极碰撞?》。帖内整理了陈宇战队近期五胜一平的战绩,特别指出其战术节奏与“夜莺”早期风格高度相似,但执行更为紧凑。评论区两极分化,一方认为沈逸依赖系统辅助,胜之不武;另一方则强调陈宇明显在模仿,缺乏原创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逸未参与讨论,而是将帖内提到的六场战斗视频全部下载,导入“策略模拟空间”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拆解双方技能释放序列、走位预判节点与团队协同延迟,生成差异图谱。结果显示,陈宇战队的决策仍基于经验模型推演,而“夜莺”的每一步都源于百万次模拟的最优路径。关键差距在于——对方在“接近正确”,而他们在“逼近绝对正确”。
     他保存图谱,命名为“底层逻辑对比赛前参考”,上传至战队共享资料库。
     傍晚,终端再次提示:【“行为轨迹回溯”功能冷却完毕,可再次使用,是否消耗50点人气碎片追踪“狂龙”战队技术团队核心成员?】
     沈逸盯着提示框,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窗外暮色渐沉,车内终端屏幕的光映在他镜片上,形成一道冷白的反光。
     他没有按下确认,而是调出战队通讯录,将下周五的友谊赛信息同步至所有核心成员,并标注优先级:【S级备战任务】。
     然后,他关闭所有运行界面,仅留下系统后台监控面板。陈宇的ID在监测列表中持续亮着,状态为“在线训练中”。系统在下方标注一行小字:【目标战术创新指数持续上升,预计48小时内突破临界值】。
     沈逸摘下耳机,轻轻放在桌角。战术包静静躺在手边,外层布料因长期使用已有些磨损。他伸手抚过表面,指尖触到一处细微的凸起——那是上次展会后留下的压痕。
     终端屏幕忽然闪烁,新消息弹入。
     是陈宇发来的最后一条私信:“别让我等太久。”
     沈逸抬起手,输入三个字:
     “不会的。”
    喜欢。
  

第402章 陈宇的邀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