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玩家难以察觉,却是检验“直觉预判力”的试金石。
一百二十七人中,仅有三十九人完成全部任务。
第二轮开始前,沈逸亲自修改了禁用角色池。他移除了当前版本最强的两名输出位,加入三个冷门但机制复杂的辅助型角色。现场一片哗然,有人低声抱怨,有人迅速调整出装思路。
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时,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引起了观察区的注意。他操控的角色是一名极少有人使用的音波系控场者,技能释放节奏看似杂乱,实则每一波音浪都精准卡在AI移动节点的判定间隙。一次团战中,他故意空放一次大招,诱使敌方刺客突进,随即在0.2秒内切换技能序列,用一次反向震荡波将对手震入己方埋伏圈。
“这个人……”林悦凑近监控屏,“他不是在打技能,是在打‘预期。”
沈逸没有回应,而是打开了“策略模拟空间”的实时推演界面。系统以该选手的操作数据为输入,进行百次对抗模拟。胜率曲线稳定上升,最终停在78.6%。
“把他放进第三轮。”
第三轮,团队协作模拟。八名候选人被随机分为两队,对抗由系统驱动的“影袭级”AI战队。地图为“断崖回廊”,地形狭窄,视野受限,AI采用高频压制战术,三名远程单位轮流点控,节奏极快。
比赛进行到第四分钟,局势崩坏。红方团队被压制在西南角,两名成员接连倒地,剩余三人血量危急。
就在此时,那名操控音波控场者的选手突然切换频道,语速平稳:“东侧岩柱后有三秒安全窗口,主坦压血,法师后撤两步,等我信号。”
没人回应,但他没有犹豫。他操控角色冲向地图中央,故意暴露走位破绽,引动AI集火。就在火力锁定的瞬间,他释放技能,音波在岩壁间折射,形成短暂的视觉干扰。主坦抓住这不到0.2秒的判定延迟,反向冲锋,成功打断AI节奏。
“他……在指挥?”林悦瞪大了眼睛。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这不是简单的临场反应,而是将“心理诱导型控场”拆解后,以最原始的方式重构。没有系统提示,没有热力图辅助,全凭对对手行为模式的直觉捕捉。
比赛结束,红方险胜。
沈逸起身,走向选手休息区。那名年轻人正低头检查设备,手指微微发抖,但神情平静。
“你叫什么名字?”沈逸问。
“弦。”他抬头,目光清澈,“游戏里他们叫我‘弦,因为……我总想把节奏调准。”
沈逸沉默片刻,从战术包中取出一枚未激活的战队权限芯片。芯片表面刻着一只展翅的夜莺,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你知道为什么音波能穿透岩壁?”他问。
弦摇头。
“因为它不靠蛮力,靠共振。”沈逸将芯片放在桌上,推向对方,“下一轮考核,你会和‘夜莺对位。如果你能在三秒内,让她听见你的频率——这枚芯片,就是你的入场券。”
喜欢。
第384章 新队员的选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