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长安城外,瘟疫如跗骨之蛆,挥之不去。
     坊间巷陌,昔日的喧嚣早已被压抑的咳嗽声所取代,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草味,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
     孙思邈,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布衣,穿梭于各坊之间,身后跟着一队同样疲惫不堪的灯使。
     他们挨家挨户地分发汤药,尽力安抚着惶恐不安的百姓。
     只是,杯水车薪,疫情的蔓延速度远超他们的救助能力。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笼罩在阴霾下的城市。
     他的目光落在孙思邈和他身后的灯使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传令下去,在部分药包中夹入蓝布小旗,上书‘灯使所赐,避疫保命。”他轻声吩咐道,声音低沉而坚定。
     很快,一队队东宫侍卫便将一包包汤药送到了百姓手中。
     当人们打开药包时,赫然发现里面多了一面小小的蓝色旗帜。
     “灯使所赐,避疫保命?”有人疑惑地念出了旗帜上的字句。
     起初,人们对这面旗帜并不在意,只当是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
     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将蓝旗悬挂于门前,似乎真的能带来一丝心安。
     “嘿,你别说,自从挂了这蓝旗,我这心里啊,就踏实多了,连咳嗽都轻了。”
     “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昨天还高烧不退,今天早上醒来,精神就好多了,指不定就是这蓝旗显灵了。”
     一时间,“蓝旗护宅”的说法在百姓间迅速流传开来。
     有病的人家,纷纷将蓝旗悬挂于门前,祈求庇佑。
     甚至有人开始主动向灯使索要蓝旗,仿佛这小小的旗帜,真的拥有某种神奇的力量。
     孙思邈对此感到十分不解。
     他行医一生,深知药物的作用,但从未听说过一面旗帜也能治病救人的。
     他找到李承乾,疑惑地问道:“殿下,这蓝旗之举,究竟有何深意?老道实在不解。”
     李承乾看着他,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孙道长,药能医病,却医不了人心。乱世之中,人心比刀剑更易攻守。这蓝旗,并非药效,乃信力成势。”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孙思邈的肩膀,转身离去。
     孙思邈站在原地,若有所思地看着百姓们门前飘扬的蓝旗,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与此同时,教坊司内,柳如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自从她无意中泄露了长孙冲的疯言疯语后,便被教坊司以“妖言惑众”为由驱逐,昔日的花魁,如今沦落街头,无处可去。
     她深知自己得罪了权贵,想要活下去,唯有另寻出路。
     思来想去,她决定冒死求见武媚娘。
     几经周折,柳如意终于来到了药园之外。
     她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哀求道:“武姑娘,求你救救我!我手里有一件关乎长孙家的大秘密,或许能帮到你!”
     武媚娘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跪在泥泞中的柳如意,她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柳如意带进来。
     “说吧,你有什么秘密?”武媚娘语气平静地问道。
     柳如意不敢隐瞒,将自己曾藏有一封长孙无忌亲笔密信的事情和盘托出。
     她说,这封密信藏于她曾经的琵琶腹中,或许能揭露长孙家的阴谋。
     武媚娘听完,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她命人煮茶招待柳如意,语气温和地说道:“如意姑娘一路奔波,想必也累了,先喝杯茶歇息一下吧。”
     柳如意如蒙大赦,连忙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她并不知道,茶中早已被加入了微量的安神香。
     待柳如意沉沉睡去,武媚娘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那把琵琶取来。
     婢女小心翼翼地剖开琵琶腹部,果然发现了一卷残破的密信。
     武媚娘展开信件,借着灯光仔细阅读。
     只见信上写着:“……待漠北火起,长安自乱,可令崔氏女入东宫为婢,图变。”
     看完信,武媚娘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她将信纸丢入火盆,看着火焰将信件吞噬殆尽。
     “他想用女人掀桌?那我就让他看看,女人怎么掀了天。”她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野心。
     与此同时,遥远的漠北,一场阴谋也在悄然酝酿。
     阿史那云率领两名乔装成“逃奴”的唐军,抵达了突厥右翼可汗拔灼的营地。
     他声称自己遭到了李承乾的迫害,不愿再为唐朝效力,特来投奔可汗。
     拔灼对阿史那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设宴款待了他。
     阿史那云在宴席上极力表现自己的忠诚,赢得了拔灼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取悦拔灼,阿史那云开始在部落中散播关于“灯使”的谣言。

第74章 灯使无名,火在人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