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诊奇人”的棚前,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只见那人拿着一张“灯使副使”的名帖,要求进行核验。
     法融接过名帖,仔细观察。
     只见那名帖上的字迹,竟然是浮于纸面,根本没有渗透到纸张内部。
     “这是拓印伪造的。”法融冷冷地说道。
     那人脸色大变,想要逃走,却被慈恩庵的僧人当场抓住。
     柳如意得知消息,立刻赶到现场。
     她召集了十余坊的“灯使”,在杜曲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集会。
     夜幕降临,杜曲园内灯火通明。
     十余名“灯使”围坐在一起,气氛肃穆而庄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柳如意站在人群中央,手中拿着两张名帖。
     一张是真正的“灯使”名帖,另一张则是伪造的。
     “各位,今天我把大家召集过来,就是要告诉大家,如何辨别真假‘灯使。”柳如意说道。
     她拿起那张真正的“灯使”名帖,展示给众人看:“大家看清楚,真正的名帖,是用桑皮纸加麻筋制成的,质地坚韧,折而不裂。”
     说着,她用力将名帖对折,名帖完好无损。
     随后,她又拿起那张伪造的名帖,轻轻一撕,名帖立刻碎裂成两半。
     “而这种伪造的名帖,是用普通纸张制成的,一撕即碎。”柳如意说道。
     她环视四周,目光坚定而充满力量。
     “各位,‘灯使不是官,是信!你不信我,我不怪你——但你要学会认谁值得信!”柳如意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着。
     第二天,西市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查灯队”。
     这些“查灯队”的成员,都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他们穿梭于西市的各个角落,见到陌生的“灯使”,便会拦住他们,问三个问题:
     “你灯在哪?你药谁制?你名在榜否?”
     那些冒牌的“灯使”,在这些孩子们的质问下,纷纷露出了马脚。
     数日后,那个自称“灯使副使”的男人,被官府抓捕归案。
     经过审讯,得知此人原本是一个落第的医学生,名叫赵文。
     他受崔氏的暗中资助,企图以“神医”之名,瓦解“灯使”的公信力。
     “只要你们还靠名字认人,就有人敢写假名字!”赵文在狱中冷笑着说道。
     徐惠亲自来到狱中,审问赵文。
     “若百姓不再看名字,只看病好不好,你还敢开方吗?”徐惠问道。
     赵文沉默良久,最终伏地痛哭。
     “民医灯”制度推行以来,她深知这套体系最大的软肋在于对“灯使”个人名誉的过度依赖。
     一旦有人恶意利用百姓对“名字”的信任,后果不堪设想。
     当夜,徐惠于灯政房重修《守则》,增补一条:“灯使无品阶……”
     徐惠提笔,只觉千钧重。
     窗外忽来一朵纸莲,轻盈飘落,宛如一记无声的感谢。
     展开,莲心唯有一字:“谢”。
     她莞尔,这可比什么“青天大老爷”的牌匾强多了,老百姓心里有数!
     她未焚莲,反倒小心翼翼地夹入新修《名录》的首册,这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心啊!
     与此同时,长安城南,夜色深沉。
     武媚娘的身影没入黑暗,她不动声色地将一包新制的解毒散放入巡医队的补给箱中。
     药包上没有任何标记,甚至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仿佛从未存在过。
     她要的,不是虚名,是实实在在地帮到那些受苦的百姓。
     灯,亮不亮无所谓,关键是药管用!
     药香无声,却如有形,它随着夜风,悄悄地飘入了长安城的每一条巷陌,温暖着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
     光,开始认人,不再盲目追捧那些徒有虚名的“名医”;而人,也终于学会了选择,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谁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灯下人”。
     徐惠放下笔,揉了揉眉心,疲惫却又欣慰。
     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让“民医灯”真正扎根在百姓的心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娘娘,”贴身侍女轻声唤道,“夜深了,歇息吧。”
     徐惠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灯火辉煌的皇宫,喃喃自语:“风,要变了……”
    喜欢。
  

第61章 谁在灯下写名字[2/2页]